泊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临床常用方剂给你精细讲解注意看方解
TUhjnbcbe - 2021/8/22 18:22:00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一、实证用方
  (一)治风剂
  1、疏散风寒剂
  人参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芎、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份。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g,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g。
  风寒感冒。(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邪气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芎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散类方。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荆芥穗g,防风g,白芷60g,紫苏叶60g,柴胡g,薄荷60g,芦根g,葛根g,桔梗60g,苦杏仁80g,苦地丁g。
  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所以对于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皆可服用。
  (2)午时茶
  紫苏叶75g,防风50g,白芷50g,羌活50g,广藿香50g,连翘50g,柴胡50g,桔梗75g,前胡50g,枳实50g,苍术50g,厚朴75g,陈皮50g,甘草50g,山楂50g,六神曲(炒)50g,麦芽(炒)75g,川芎50g,红茶0g。
  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2、疏散风热剂
  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花一两(30g),连翘一两(30g),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12g),生甘草五钱(15g),荆芥四钱(12g),豆豉五钱(15g),牛蒡子六钱(18g)。
  风热感冒。(原方主治:但热不恶寒而渴)
  银翘散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代表方剂。与针对外感风寒所用的解表法有所不同,治疗风热感冒时,要旨不在于散,而在于清。寻思其理,风寒之邪往往从肌表侵入,皮毛被寒邪所束缚是其发病症结。而风热之邪常从口鼻侵入,咽喉肺系是主要的受灾区。所以外感风寒最常见恶寒,外感风热最常见咽痛。风寒在表则宜温散,风热在肺系则宜清透。不过卫表肺系原本一体,发散解表须配以理气,清肺之品亦常宜透达解表。
  方中银花、连翘原本用以清热解*,是治疗外科痈肿的常用药。吴鞠通据其轻清上浮之性,用于清透肺卫风热之邪,重用为君。芦根、薄荷、牛蒡子、豆豉、荆芥,五药助君透邪,牛蒡并可利咽喉,共为臣药。竹叶利水,令体内既成之热邪从小便得排,给邪以出路,为佐。桔梗载诸药上行于肺,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银翘解*丸(片、胶囊、颗粒成分同)
  组成及方解同银翘散。
  (2)双*连口服液
  金银花g,*芩g,连翘g。
  本方宗银翘散,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表的同时,增加了善清上焦肺热的*芩,使全方清热解*之力大增。对于外感风热后,实热表现明显的病症,如咽喉红肿热痛、咳嗽痰*、发热等,疗效较好。

 3、祛风寒湿止痛剂
  木瓜丸。
  木瓜80g,威灵仙80g,海风藤80g,鸡血藤40g,白芷80g,制川乌40g,制草乌40g,当归80g,川芎80g,人参40g,牛膝g,狗脊(制)40g。
  本方重用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以狗脊助之。以归芎养血活血,人参益气以扶正。肝肾强健、气血充盈之后,以木瓜柔筋祛湿而止痛,白芷祛风止痛,乌头驱寒止痛,灵仙、二藤祛风寒湿止痹痛。如此正复邪散,痹痛可止。
  4、平息内风剂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一两(30g),生龙骨五钱(15g),生牡蛎五钱(15g),生龟板五钱(15g),生杭芍五钱(15g),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二钱(6g),生麦芽二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45g)。
  肝风内动。(原方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本方是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初起最常用的方剂。我们这里先大致分析一下肝风内动的发生机制。自然界中水少则风生,北方水少,北方风多;冬春水少,冬春风多(台风因热极而起,与此有别)。人体内也是一样。当下焦肝肾阴精不足时,风即从内而生。表现出来的就是头晕头痛等内风症状。随着内风势力不断加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大怒(肝阳化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劳累(正气不足,无以御风)、凌晨(对应一年之春,风气当令,天气升发,外内相合),即可发作为中风病。风本无形,但大风可以飞沙走石;内风同样无形,但内风一动,从下而上,可以带动血、痰等有形邪气,上攻头脑,神窍闭阻,人即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大风症状。风止后,血痰等有形邪气无法顺利下行,痰瘀交阻,人即出现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表现。
  可见,如果平时多注重养生,多培养少耗散肝肾的精血,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中风的发生。对于素体肝肾阴虚的人,平时注意调摄心情,避免大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避免过度熬夜伤阴,避免饮食过于肥厚生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中风病也是同样可以避免。对于医生来说,治疗中风病的关键时期,是内风初起的阶段。因为此时肝风初动,血虽上行但并未成瘀,尚可用药引其下行。如果等到昏倒不省人事再行救助,难度就非常大了。
  镇肝熄风汤是针对中风初起而设立的一张经典处方。方中重用牛膝、赭石为君。牛膝最善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于上。赭石色赤而入血,石体质重而下行,善于平定上逆之挟血肝风。二药相伍,一刚一柔,主治血逆之标实。龙骨、牡蛎、龟板三药,最善滋阴潜阳。龙、龟、牡蛎皆水中之物,而入药皆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玄参、天冬善养阴而清热,六药共用为臣。方中川楝子、麦芽、茵陈三药,是神来之笔。张锡纯最初的处方中并未用到此三药。用于临床后发现,虽然大部分患者可以轻松搞定,但仍有部分患者,服用此方后,病症不轻反重。张氏从而领悟到,肝为将*之官,性情原本暴躁,喜温良之言,而恶激烈之辞。方中主以重镇,意在压制肝风,是逆肝之性,肝脏受制,可形成“反动之力”,从而令病情加重。加此三味以疏肝,如春风细雨,则上弊可除,故用为佐药。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脑立清丸。
  赭石g,磁石g,珍珠母g,牛膝g,猪胆汁g,清半夏g,酒曲g,酒曲(炒)g,薄荷脑50g,冰片50g。
  方取镇肝熄风之义,重用赭石、牛膝,同时增加磁石、珍珠母,皆重镇平肝之类。镇肝同时,又以至苦至寒之胆汁清降肝胆之热。所不同者,本方无大量滋阴潜阳之药,而增化痰消食开窍之品。所以本方更善于治疗肝风挟痰,上攻头目引起头晕目眩、头痛头风等病症。
  (二)祛寒剂
  理中丸(《伤寒论》)。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脾胃虚寒。(原方主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
  中阳不足,寒自内生。人参(今多以*参代之)温中益气为君,干姜温中散寒为臣,白术健脾益气为佐,甘草补益调和为使。今有成药附子理中丸,即在此方基础上增加附子,其温热之性更显。
  同类常用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解说略)。
  (2)良附丸
  高良姜、香附各等份。
  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理气,二药合力,则寒散气行而痛止。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引起的急性胃痛。理中治虚寒,良附散实寒。
  (三)清热剂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酒炒)、*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生甘草、柴胡。
  原方未标明剂量。今可用诸药各10g。另,今之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中,用龙胆草、柴胡、生地*、泽泻两分,余药一分。可参。
  肝胆实火湿热。(原方主治: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方中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尤善入于肝胆,为君药。*芩、栀子助君清热燥湿;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令湿热邪气从小便解,给邪以出路,共为臣药。苦寒之品,易于化燥伤阴;清利之品,亦多损阴之弊。故方中配合以生地*、当归,滋阴养血,防治诸药伤阴太过。另如前所述,肝为将*,不喜抑郁,直以苦寒清肝,恐有损生发之气,故又以柴胡疏导。三药共用为佐。甘草护中,谨防伤胃太过,为使。
  针对龙胆泻肝丸的安全性问题,乃至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无疾有如下想法,希望与各位朋友分享,也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
  中药治病,旨在以偏治偏。前者之偏,是中药性味之偏;后者之偏,是人体阴阳之偏。如以寒凉清热,所清之热,并非细菌、病*,而是改善了体内阳热亢盛的环境。这些细菌、病*,必须在阳热的环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用药后体内环境改变了,细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人体正气即可将其排出体外,从而治愈疾病。同时,前面讲过,壮火食气;体内亢盛的阳热本身就会对正气造成损耗。清热,正气才能得到保全,才有能力祛邪外出。战胜非典,最终依靠的仍是天与人的正气,而不是药物对抗的结果。温度、湿度改变了,不再适合邪气的生存;人体正气有足够的能力驱逐已经衰弱的邪气。
  如果对这一思路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中药的清热药即相当于西药的抗生素;把苦寒药当作治病祛邪的法宝,而不是辅助机体实现阴阳自和的工具,问题就出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中西医对于治疗过程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中医更强调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所谓“大*治病,十去其六”,剩下的问题,需要让人体自己去解决。西医更崇尚用药物彻底根治,所以退热后,往往需要继续用药1周,以免留下后患。且不对二者是非作任何评价,只讲以西医的思路来应用中药,会带来的问题。
  对龙胆泻肝丸的责难,根源于其中的一味药——木通。20世纪90年代初,比利时有人利用此药的利尿作用来减肥,减到肾衰。此后国内相继有报道称,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后出现肾衰,原因仍然是其中含有木通。将木通作为元凶似乎罪有应得,其实不然。木通苦寒,善于清热利湿,引热邪出于小便。肥人见热者少,见虚寒者多;再以苦寒清热,岂不是雪上加霜?最终肾阳衰败成尿*症,是犯了虚虚之戒,寒寒之戒。中药不是止痛药、退热药,见痛即可止,有热就能退。今天久治不愈的热证,实际上大部分是由于正气不足引起的。治疗不以正气为主,一味的强调用药物彻底根治,是典型的用西医思路指导中医用药。可见,过不在木通,而在错用木通。此后一段时间对木通的一派谴责言论,甚至对中草药的质难,实有冤比窦娥之感。
  此后经分析,木通一药种类繁多,可以导致肾衰的品种,主要是马兜铃科的关木通。现在的龙胆泻肝丸中,已经用无*的木通科木通替代了关木通,实验检测已经比较安全了。不过无疾还是要提醒各位朋友,检测的无*,未必就是绝对的安全。用中药,要遵守中医药的游戏规则,中病即止。胡乱用药,不识章法,人参也可以是砒霜。
  同类常用中成药:牛*解*丸。
  人工牛*5g,雄*50g,石膏g,大*g,*芩g,桔梗g,冰片25g,甘草50g。
  本方以苦寒直折药为主,佐以升提开窍,善清一身上下之火。

 (四)祛痰湿剂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
  痰湿证。(原方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半夏燥痰为君。橘红,古代用陈皮去白而得;今多以陈皮为橘皮,橘红为柚皮。性味十分相近,可以相互替代。以其燥湿化痰而行气,为臣。茯苓利湿健脾为佐。甘草和中为使。
  清·汪昂《医方集解》中对本方的解说十分精辟,引录于下:“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使。”今已有中成药二陈丸。
  同类常用中成药:二妙丸。
  苍术(炒)g、*柏(炒)g。
  苍术燥湿健脾而解表,*柏清热燥湿而行下,并用为清湿热最重要的中成药。
  (五)祛暑剂
  藿香正气软胶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g,厚朴g,陈皮g,生半夏g,茯苓g,广藿香油ml,紫苏叶油ml,白芷g,大腹皮g,甘草浸膏g。
  暑湿外感证(原方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症,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思考之一。
  (六)理气剂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半两),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
  肝郁证。
  本方是治疗木气疏泄不及之主方。其中柴胡为疏肝理气之主药,为君。木疏泄不及,是用不及。用不及者,体必不及。所以疏肝理气的同时,必须配合养血和血之当归、白芍,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肝郁之标,为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白术、茯苓健脾守中,防肝气来犯,为佐。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
  柴胡、香附、白芍、延胡索、枳壳、炙甘草。
  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为主;白芍养肝血,延胡索行血气为辅;枳壳下气而理脾为佐。
  (七)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
  瘀血证。(原方主治:治胸中血府血瘀诸证)
  本方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制的活血化瘀经典方剂。方中重用桃仁、红花,专祛瘀血为君。有瘀必有虚,故又以四物汤(详见下文)为养血活血,并用为臣。瘀血阻滞,气机运行必然失常。故佐以柴胡、桔梗、枳壳,宣畅疏理气机,令气行则血行,为佐。此方现有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可用。
  同类常用中成药:通心络胶囊。
  全蝎、土鳖虫、水蛭、蜈蚣、蝉蜕、檀香、降香、乳香、赤芍、冰片、人参、酸枣仁。
  本方以大量虫类药破血逐瘀为主,辅以辛香行气血药;佐以人参、酸枣仁补益气血。全方以破血为主,旨在治标,不宜长期服用。今天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将此药当作阿司匹林来吃,是误用。一味丹参代茶饮,远较此方为妥。
  (八)消食剂
  1、保和丸
  山楂(焦)30g,六神曲(炒)g,麦芽(炒)50g,莱菔子(炒)50g,半夏(制)g,陈皮50g,茯苓g,连翘50g。
  方中前三味即焦三仙,为临床消食常用药。莱菔子即萝卜子,善消食下气。又以二陈除痰湿为助,连翘清郁热为佐。临床消食十分常用。
  2、大山楂丸
  山楂0g,六神曲(麸炒)g,麦芽(炒)g。
  即焦三仙。
  3、健胃消食片
  太子参g,山药g,山楂g,麦芽(炒)g,陈皮g。
  方以参、药健脾益气为主,山楂、麦芽消食为辅,陈皮理气和中为佐,在消食类成药中,本药略偏于补。

二、虚证用方
  (一)补气剂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份。
  气虚证。(原方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人参(今多以*参代之)补中益气为君;脾气不足最易导致水湿内停,水湿一旦形成,又最容易困犯脾土,白术燥湿而助脾运化,为臣。茯苓利湿而健脾为佐,甘草和中补益为使。四药一补一和,一燥一利,成为后世众多健脾益气方剂的基础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详见后治脾剂。
  2、玉屏风口服液
  *芪g,炒白术g,防风g。
  *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守中为臣,防风引药达表,搜剔风邪,为佐使。常用病症有二:一是气虚不能固表之自汗;二是正气不足反复外感。
  (二)补血剂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等份。
  血虚血瘀证。(原方主治: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
  熟地*补肾填精,精血同源,精生血长,为君。白芍补益肝血,当归养血活血,共用为臣。补益之品,最易生壅滞,故用川芎为佐,以行血滞。四物以川芎升发象春,当归活血象夏,白芍收敛象秋,熟地滋补象冬,四药而行一年之功,立意深远,为养血第一方。
  (三)补阴剂
  六味地*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八钱(24g),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9g)。
  肾阴虚证。(原方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
  本方为补阴经典名方。方中重用熟地*八分为君,以补精填髓,直补肾阴。山茱萸、山药各四分,一酸敛入肝补阴,一甘平入脾而气阴并补,二药通过滋补肝脾之阴,而间接起到补肾阴之用,为臣。此三药合而补阴,世称“三补”。仅凭此三味补益药,尚远不足以成就六味地*丸之经典。补益之品,因其味甘性缓,经常在补的同时,出现生邪、留邪的弊端。如熟地*善补肾阴,但滋阴同时,即容易生湿化火,故佐以泽泻,泻肾中邪热水湿。山茱萸善补肝阴,但木能生火,木气太旺,容易郁而化火,故佐以牡丹皮,泻肝中邪火。山药善补脾之气阴,但其性涩守,不善行走,容易形成气壅湿停,故佐以茯苓,利湿健脾。如此三补三泻配伍,使得六味地*丸总体补阴而不生湿,益肝肾而不助火,其性平和,成为补阴方剂之典范。后世在此基础上,增加药味,形成了大量的地*类方。如增加枸杞子、菊花,即可养阴明目;加知母、*柏,即可滋阴清热;加肉桂、附子,即可温化肾气(实际上,六味地*丸是由肾气丸减两药而成,这里为了理解方便,姑且如此讲)。
  但补阴之药终归滋腻。脾胃虚弱者,长期服用地*丸,会加重脾胃负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可稍配合加味保和丸,每次1/3~1/2袋,以助脾运。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杞菊地*丸
  即由六味地*丸加枸杞子、菊花各两分而成。
  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明目。
  2、明目地*丸
  熟地*、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
  本方以杞菊地*丸为基础,增加归、芍和血,蒺藜、石决明平肝明目,而明目之功更显。
  3、知柏地*丸
  即由六味地*丸加知母、*柏各两分而成。
  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清解下焦之热,用于阴虚所致五心烦热(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梦遗等。
  4、桂附地*丸
  即由六味地*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分而成。
  本方以六味养阴为基础,佐以二药助火,令少火生气,而令肾气得充。此方即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肾气丸。
  5、金匮肾气丸
  由桂附地*丸加牛膝、车前子而成。
  本方在肾气丸基础之上,增加引药下行,利湿清热之品,以防补益太过而化热生湿。此方本名济生肾气丸,无奈今日药厂错以金匮肾气名之,而将真正的金匮肾气丸易名作桂附地*丸,不知其故,学者当明此,以免生误。
  (四)补阳剂
  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
  艾叶g,香附g,吴茱萸80g,肉桂20g,地*40g,当归g,川芎80g,白芍80g,*芪80g,续断60g。
  胞宫寒瘀证。
  男属阳,女属阴。女性疾病,通常与寒、瘀二邪有关。无论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乳腺增生、妇科炎症,病症纷繁,却常与寒瘀体质有关。体质不加以改善,各种病症的治疗总会缠绵难愈,无法根治。本方即改善女性寒瘀体质之经典良方。方中重用香附行气活血散寒,艾叶温经活血,并用为君。以吴茱萸、肉桂温暖胞宫,以四物并用养血和血,共为臣。再以*芪益气,续断补肾为佐。本方已有成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同前)。

三、五脏用方示例
  (一)治肺剂
  止嗽散(《医学心悟》)。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
  无疾按:今可按桔梗等10g,陈皮5g,甘草3g,作汤药服。
  咳嗽。(原方主治:治诸般咳嗽。)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喜温恶寒。又恐外邪侵袭,痰湿停聚。故方中以紫菀、百部,温润肺脏,化痰止咳为君。以桔梗、白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而止咳逆为臣。荆芥散邪于外,陈皮化痰于中,为佐。甘草调和,兼可化痰止咳为使。
  无疾按:本方与人参败*散相比,一谓咳门第一神方,一名止嗽散。咳嗽二者本有别,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故败*散中多理气,止嗽散中重化痰。两方用药平和,都是临床常用的治肺良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
  桔梗、前胡、枳壳、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紫苏叶、*芩。
  本方以二陈化痰,以桔、前、枳、杏四药理肺气。辅以麻、苏解表,*芩清热。对于咳嗽(尤其是外感咳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二)治心剂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二升(30g),甘草一两(10g),知母二两(20g),茯苓二两(20g),川芎二两(20g)。
  失眠。(原方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失眠的机制前面已经讲过,主要是神被热扰,以及精血不能充养两条。酸枣仁汤是治疗虚性失眠的经典方剂,制方巧妙,疗效颇佳。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补益心肝之血,先令神有安神休憩之地。知母清心除烦热,助枣仁安神,为臣。然枣仁虽补血,但所生之血为死血;知母虽清热,但所清之热无出路。故又以川芎行血,令血活;茯苓渗利,出邪热;茯苓另有宁心之用,二药并用为佐。甘草和中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柏子养心丸
  炙*芪g,茯苓g,*参25g,当归g,川芎g,柏子仁25g,酸枣仁25g,远志25g,半夏曲g,朱砂30g,肉桂25g,五味子25g,炙甘草10g。
  从药物组成可知,本方虽以柏子命名,但其实重在补益气血。因为心为君主之官,神藏于心中。而心神的正常活动,全赖气血以濡养。补气血,即是补心。此后,以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安神宁心以治标,为臣。佐以半夏曲,消磨痰食而安神;朱砂、肉桂,交通心肾而安神;五味子酸敛气阴而养心。全方立意较完备,为养心安神常用之善品。
  2、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钱,*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一钱半,当归二钱半。
  思考之二。
  (三)治脾胃剂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3g),炙甘草(以上各五分,2g),人参(三分,1g,有嗽去之),当归身(三分,1g),橘皮(二分或三分,1g),升麻(二分或三分,1g),柴胡(二分或三分,1g),白术(三分,1g)
  无疾按:此方,以及东垣益脾气诸方,用量都非常小。发人深省。
  脾胃气虚下陷。
  原方立意颇深。今且从俗论之。*芪温中益气,而能升阳固表,与气虚下陷之病机颇相吻合,重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助君温中益气,为臣。然血为气之母。无形之气无处安身,须蕴于有形之血中,故以当归养血活血,令气有所归。参芪等药补中益气,气虽生但不能行,易成壅滞之候。故以陈皮行气以防壅。气机下陷,少与升麻、柴胡升提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人参健脾丸
  人参25g,白术g,茯苓50g,山药g,炙*芪g,陈皮50g,砂仁25g,木香g,酸枣仁(炒)50g,远志25g,当归50g。
  思考之三。
  2、归脾丸
  白术(炒)g,茯苓g,炙*芪80g,*参80g,炙甘草40g,远志(制)g,龙眼肉g,酸枣仁(炒)80g,当归g,大枣(去核)40g,木香40g。
  思考之四。
  3、香砂六君子丸
  *参g,白术(炒)g,茯苓g,炙甘草70g,陈皮80g,半夏(制)g,木香70g,砂仁80g。
  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后,称为六君子。健脾益气而化痰湿之力更胜。现成药中,唯有此药,与六君子原方相近,仅增少量香砂以行气,防止补益太过而生壅滞,是临床补益脾气最常用的成药之一。
  4、参苓白术散
  人参g,白术g,茯苓g,山药g,甘草g,白扁豆75g,薏苡仁50g,莲子50g,砂仁50g,桔梗50g。
  本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山药平补气阴,扁豆、薏苡仁渗湿健脾而
  止泻,莲子涩肠而止泻;砂仁醒脾为佐;桔梗载药上行于肺,令脾所生之气上行以补肺,培土生金。本方主要用治脾虚湿盛所引起的腹泻,以及肺脾气虚之久咳不愈。


  5、麻仁润肠丸
  大*g,火麻仁g,苦杏仁(去皮炒)60g,木香60g,陈皮g,白芍60g。
  本方是在经方麻子仁丸基础上稍加化裁而成。方以大*为君,荡涤肠中积滞。以火麻仁、杏仁润肠助之,木香、陈皮行气辅之。并佐以白芍,柔肝而令肝缓,肝缓则脾运通行而便秘得解。本方是适合于临床大部分便秘患者服用的中成药。相比芦荟、番泻叶等泻下药,本品对于顽固便秘患者更加安全稳妥得多。不过便秘终归是标,辨证求本,治本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治肝剂
  逍遥散(见前理气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舒肝和胃丸
  香附(醋制)45g,柴胡15g,郁金45g,佛手g,木香45g,乌药45g,陈皮75g,莱菔子45g,槟榔45g,广藿香30g,白芍45g,白术(炒)60g,炙甘草15g。
  本方以大队理气药疏肝,运脾;助以白芍柔肝;佐以白术健脾,甘草和中。行散之力胜于逍遥丸,故肝郁气滞明显者可服此药。
  (五)治肾剂
  肾气丸(《金匮要略》)。
  干地*八两(g),山药、山茱萸各四两(各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0g),桂枝、炮附子各一两(各30g)。
  肾气虚证。(原方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
  参前六味地*丸解。
  同类常用中成药:
  1、六味地*丸同前。
  2、四神丸
  补骨脂g,吴茱萸g,肉豆蔻g,五味子g,大枣g。
  本方为治疗五更腹泻的特效方。肾阳不足,脾土失温,则清晨阳气初动之时,人得天阳之助,则欲排阴浊外出。且肾气不足,无力固摄,故大便来势颇急。方以补骨脂、肉豆蔻温肾阳而固摄,并以吴茱萸助之,五味子佐之。
  注:本部分提到的中成药成分及剂量绝大部分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年版)。另有少部分直接出自最早记载该方的原著。
  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本部分所讲方剂或中成药的思路,与前面所讲的中药和辨证,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秉承病性的虚与实,病位的脏和腑,依次展开的。举例来说,辨证一讲中我们了解到气虚证的常见表现(气虚无力倦懒言),可据此判定气虚证的有无。一旦确定本证,就可以在中药一讲相应的常用补气药中查找,得到*参、*芪、山药这三种;按照对三者用途的基本评价,可以从中得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味药;继而或冲泡代茶饮,或煲汤熬粥时加上一些作食疗,剂量用最常用的10g,就可以了。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单用某一味中药的效果不够理想时,就可以考虑在方剂一讲中寻找相应的中成药,得到补中益气丸和玉屏风口服液,再根据自身病症特点进行选择即可。
  通过前面讲稿的学习和积极的实践练习,有些朋友已经可以对一些患者的病情作出比较准确的中医辨证分析。再结合中药方剂部分的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疾病,朋友们就可以给出比较完整的治疗意见了。当然,目前的学习还仅仅是停留在入门的阶段,遇到疑难或较为重大的疾病,切不可以此为据,仍需以医生面诊为宜。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让更多人看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医院就医★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手心的温度,竟能治好多病

徐文兵与梁冬对话:艾灸的力量

医道,乱世绝响乎?(上)

中医必备的“望、闻、问、切”诊断歌诀

为什么弟子规要求照顾老人要“昼夜侍,不离床”,听听中医的时间医学

十女有九带,温灸解百愁

母乳喂养的宝宝得了湿疹怎么办?

糖尿病病人如何温暖过冬?

单味中药治病验方,用法简单,疗效显著

倪海厦:大便通畅,就不会累积过多的营养去支持癌症

职场人-回归身心健康的觉醒

冬令进补药膳四则

站桩与静坐各有所长

图文并茂

来例假时,身体出现很多症状怎么办

实战脉象的分门别类!(方便记忆)

54味温药解(用药精髓)

脱发、头发稀少,如何才能解决你的“头等大事”?

别瞎玩!核桃这么盘,真的可以养生!

宝贝尿床家长烦,中医教你怎么办

口气不仅惹人嫌还提示可能有其他病变

治病,从内心解脱开始

炖肉不可少豆蔻,肉、草、白、红,功效不同!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便秘篇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呃逆篇

单味中药治病大全之感冒篇

冬天上火,应该怎么吃药,吃什么药

学中医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

中医必知的基本处方一览表

今天我们来说说阿胶......

吃对有多么重要,很多名老中医都有自己坚持的食疗,所以健康长寿!

冬季上火?桂圆红枣可别吃太多

万病的根源:腹部积聚

半夜容易醒的人,是这里堵住了(最全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表)

用来止泻的抗菌药反“致泻”?

购买实体中医教材: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针灸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推拿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在线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热文推推荐


  
  
  
  
  
  
  
  
  
  
  
  
  
  
  
   .

==================================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排行

年6月文章排行

年5月文章排行

年4月文章排行

年3月文章排行

年2月文章排行

年1月文章排行

年12月文章排行

年11月文章排行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汇总

年6月文章汇总

年5月文章汇总

年4月文章汇总

年3月文章汇总

年2月文章汇总

年1月文章汇总

年12月文章汇总

年11月文章汇总

年10月文章汇总

年9月文章汇总

年8月文章汇总

年7月文章汇总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常用方剂给你精细讲解注意看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