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密县旧事我的流亡求学路走过
TUhjnbcbe - 2021/8/4 0:22:00
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81227/6746049.html

《密城记》总第期年1月14日

走过(13)

我的流亡求学路

□郑北辰

一九四二年八月河南大旱,赤地千里,尤其是密县,秋禾干枯,颗粒无收。我当时15岁,在密县私立桧阳中学(李堂药王庙)读书,十月份由郝心正同学发起,组织几人外出流亡求学,目的到西安寻找官费抗日大学。

密县私立桧阳中学(李堂药王庙)

经赵书铭联系,愿意者有十几人参加,同路前往。临出发时,只有郝心正18岁、王明玉16岁、芦鼎立14岁与我15岁——均为桧中学生,唯赵书铭17岁桐萱中学学生五人。

通过家长同意,说走就走。大家商定于十月初六启程。初五晚上外公赶到我家送了路费,痛心地拉起我的双手,眼泪流到我的脸上说:“路上住店住中间,走路走大路不要走小路,过河坐船千万小心,一定不要慌张。问路问老年人,口要甜。”母亲抱住我哭泣得难舍难丢。

作者青年照

初六早晨,我们在郝心正家(白寨黑峪沟)集合,到洛阳坐火车。一路低声默语,捷步前进。走乱石,经郑冲,过郭庄,登塔山,抵崔庙。高山峻岭,深沟幽涧,羊肠小道,曲曲弯弯,登石云梯,行步艰险。

跨越荥阳,目睹黑石关,日本*子炸铁桥,断绝人生路,哀声载道,悲愤连天。第一次感受到祖国的创伤,如此贫穷落后,谁来负责,谁来解决?当时幼小心灵的几个青少年,确实是百思不得其解。

澎湃汹涌的洛河水,渡船数艘,人山人海,实在艰险。亲身感受到了小学时郭丙申老师讲授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第一次在我头脑中出现。国难当头加之自然灾害,没国没家的逃荒要饭的人群,国民*府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实在令人可怜。

我们几个青少年两天后,终于渡过洛水,同成千上万难民,一道风餐露宿到达洛阳。所见所闻,弃婴田野道旁者、翁老妇孺饥饿而死者埋恨心田。此情此景给我们青少年增加了不少学习动力,认识到有国才会有家。

同年十月十二日中午,我们青少年五人到达灵宝车站,下车走进饭店,用餐后步行到阌乡(今灵宝),才可以坐火车,原因是日本*子在*河北岸,见火车就打炮。

等我们走出饭店门口,五位*人挡住去路说:“请你们跟我们走一趟,上级点名,你们每人应一个名字就行,长官说了,你们走时,还送给路费!”无奈只好跟他们走了。

“是福是祸,模棱两可。”晚饭后,排长领我们见*法处长马子义,荥阳人。我们一进门,他说:“你不是赵书铭吗?”原来,赵书铭是他弟弟马老五的义子,在他家认识的。赵的爷爷在荥阳当过窑主,和马老五要好,认为义子,经常在他家居住,所以赵书铭见到他就称四伯。

同时,马子义看到赵戴了个校徽在胸前闪亮,“桐萱中学”。啊!你们是司令(孙桐萱)学生,好!我明天领您去见总司令。

第二天早饭后,处长确实领我们到第十二*司令部花园里见到了孙校长——孙桐萱。他高大雄伟,白里透红,突起的额头,显得更加出类拔萃。身着深蓝色长袍,大布衫,头戴礼帽,稳重典雅,和一位白发长须者踱步于花园的曲径之中。

孙桐萱将*

当我们走到孙桐萱跟前时,处长和我们几个不约而同的向他深深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见面礼。司令拉住马处长手,笑容可掬地坐在石桌旁,问道:“亲爱的同学们,马处长昨天通过电话,知道你们来了。学校的情况怎么样?你们还回去上学吧,我准备调拔部分粮食补助同学们生活。”

戴“桐萱中学”牌子的赵书铭立即汇报了问话,并且说:“我们既然来了就不走了。”孙司令若有所思说:“那,好吧!等我从重庆回来,把你们送到‘国立十中’去。”我们回到马处长*法处,一个月过去了,也没有参加点名。

有一天,马处长说:“司令还不知道啥时间回来,你们年龄大的郝、赵分到迫击炮团,余下三人分到辎重兵团,到那里听团长安排生活。”我和王明玉、芦鼎立被送到虢镇团部,见了李彤溪团长。他把通讯排长和书记官刘某叫到团部,说:“他们三个人的名字补在排里,刘书记官照顾他们,住在书记处学习吧。司令回来时,他们才可以走,因他们是司令的学生。”

从此,我们成了司令的得意门生,人们对我们也是高看的。凑巧书记处马处长的侄儿马怡欣二十岁,也在那里,不多天,我们相处得非常密切。书记长学识渊博,精通古文,每天让我们记日记,学写楷书,并且让读《古文观止》里的《桃花园记》等文章。

一天,我们在破庙里见住满了逃荒要饭的难民,密县的有几户,说话间我二姑闪现在我面前说:“孩子,你咋来到这里?”从此后,我们开饭(在通讯排)每顿会省一个一斤重的杠子馍,再拾点馍头给姑姑送去,分食给乡亲们。

姑姑帮我们把大号兵棉衣,改造得标准可体。世事发展莫测,福祸相连。现在回忆起来,这就是亲属缘分。

更为令人兴奋的是,又一件传奇性的故事是:有一天晴空万里十月天,暖气如春。午饭后,我们三人到河边玩耍,正在捉大鱼抓螃蟹时,听见有脚步声,猛抬头一看,一群大*官从上游走来,看情势不妙,抱起衣服就跑。不料被勤务兵赶上抓住我说:“跑什么?从哪里偷来的兵衣服?”

说时迟那时快,一群*官走到眼前,其中一位忙拉住我的手说:“丙戌(我乳名丙戌),你咋来到这里?”我癔睁过来后,发现是郭丙申老师,忙抱住他的腿,把事情的曲直原委叙说了一遍。他听后赞叹着说:“您回去给刘团长说一声,明天早上我派车把你们三人接到我家居住。”

郭丙申晚年留影

一九四三年春节,我们三人玩得很开心。郭老师为我们发了兵饷,让到迫击炮团找同学郝、赵见面谈心玩耍。就一天的时间在异乡会晤,谈天论地,谈到想念家乡离别亲人的嘱咐,恋恋不舍的情景,都不约而同的流出了眼泪,特别是郝心正同学默默不语,心情十分沉重。

郝心正刚过了三天的蜜月生活,二人就匆匆离开,看来他是万分想念。又谈到了孙司令说的话,“送我们到官费学校学习。”都快三个月了,司令还没有回来,恐怕是没有希望了。怎么办?我们闷闷不乐。

最后还是郝长兄开腔说:“既来之则安之,去掉杂念,等司令回来,我们就可以离开这里。”孙司令是一位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好校长,他办过好些慈善事业,如办孤儿院,救过好多少儿,又办桐萱中学等等。听说他还帮助抗日的新四**费五千块大洋,他是主张坚决抗日的。

从此,郝心正与新结婚的嫂子只有三天的缘分,也就自然消失。郭老师在*需处工作,师母娘和一位姐姐郭培娴,加上我们三人共六口,生活得非常美满。

我终日除扫地、到街上买菜、干杂活领麦子磨面等以外,其余时间按老师要求读《资治通鉴》,每天晚上汇报读书情况,每周一篇作文,由老师命题,如“可爱的家乡”“灾荒之年”等等,让我们提高文史认识,从小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坚持每天给时间练习书写大小楷一纸,培娴姐姐比我们三人写得都好,我很敬佩尊重她。

一九四三年二月初九日,郭老师和两位勤务兵回密县家乡探望,二十二日回到部队。在短短十几天,老师说:“家乡饿死的人很多,到处夺馍抢吃东西的事情时有发生。”他给乡亲们赈济白面粉一百二十袋(每袋40斤),还给我们三人家庭各送了30元关金券和家信。又疏散了土地,烧毁了地租契约,鼓励乡亲们艰苦安心度灾。

这时十二*已经开往临汝县城,归十三*调遣,到宝丰点了名。在宝丰酒泉一家农户居住,房东老人家看到我们三个少年,他惊奇地问:“你们年纪轻轻的,为什么出家当兵?家住在哪里?都说十三*老孬,跟着他们跑什么?”

孙桐萱将*与士兵

这些问题的提出,我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孙桐萱不回来了。(原来孙桐萱在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八日在洛阳被蒋扣押,因“通敌证据不足”,*委会没有批准枪决,后来请求退役,隐居于北平。解放后被邀请参加了*协工作,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病故于北京。)

一九四三年农历四月二十日,郭老师对我们三人说:“该回家了!今天我派两位同乡士兵,武装整齐,把你们送回家去,麦子快熟了,还要继续上学。”于是,我们跟着两位老乡大哥登上了返乡的归途,临行时,师母娘说:“小心,被子角里都有关金票元。”

经过郏县、禹县三天时间,平安回到家里。我进入家乡,第一眼看到的是瘦枯干柴的母亲,脸成麦叶似的窄长,几乎认不出来。正在石臼旁榷麦籽,做年转吃。

我忙扑上去跪在地上,痛哭起来,妈妈认出是我,把我抱在怀里泣不成声,最后放声大哭,这时惊动村里人都跑出来看望。妹妹看见哥哥回来,高兴得擦着泪脸,把行李背回家中去。我搀着母亲,父亲拿住榷麦籽工具,在全村人簇拥下回到了家中。收完麦,我回学校读二年级课程。

七月二十五日,岳村街庙会,前一天中午,母亲在二妹的帮助下,在院内打荆蓆,用开水盥床,消灭臭虫,不料第二天卧床不起。经农村仅有的中医诊断为产后疯。父亲当时也有病,派我赶紧取药。二十六日下午我取药回到家后,母亲已经离开人世。

我痛苦欲绝,伏在母亲身上嚎啕大哭。在叔父及长辈劝导下,我迷迷糊糊不省人事,由亲属们帮助料理丧事。舅舅疯了似地进门就匍匐在地大哭大叫:“叫外甥咋过呀?”外公把我抱在怀里,极度伤感地说:“不要太伤心!以后你的一切事情,还是由我做主。”

全村父老乡亲都以关切的心情,忙碌了三天,帮我埋葬了母亲。但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第一,百思不得其解母亲会走得这样匆忙;第二,妹妹仅三岁,怎样安排?第三,我怎么安心学习?第四,父亲伤心过度,怀抱吃奶一个月婴妹和三岁的小妹,哭成泪人。妹妹大哭小叫要妈妈。写到这里,泣不成声,泪水淹住了心,可是我还是继续写下去,彻底揭露旧社会的封建落后。外公对这些事实,看到眼里,疼在心上。除安排吃奶妹妹送出去找条活路外,还决定安排我早日成家立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郑北辰,年6月18日生,新密市岳村镇中王庙村人。大专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离休后任中国郑氏宗亲总会常务副会长、新密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征稿启事

年,一段不能忘却的岁月!

年,一段说不尽的家国血泪史……

有多少人背井离家,*落他乡;

有多少人只好把异乡做故乡,生儿育女安家邦;

又有多少人*牵梦萦,到老了终得回归故土……

年,溱洧大地有多少往事留存在岁月深处?又有多少故事封存在一些人的记忆里?

牢记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密城记》特意向社会征集年密县人闯潼关、走陕西的故事,为那段艰苦的岁月留下一抹不能忘却的记忆。

投稿信箱:xmsyjm

.
1
查看完整版本: 密县旧事我的流亡求学路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