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想起爷爷那声船工号子
TUhjnbcbe - 2021/7/14 14:42:00

亘古千年的大运河,纵穿泊头蜿蜒流淌。距离运河不远处的城区一角,坐落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泊头清真寺。远观气势非凡,近看殿宇宏阔。站在被金丝楠木分割出不同空间的主殿里,听着李全艳讲述历史渊源,多年的沧桑感仿佛扑面而来。

泊头清真寺紧邻运河,传说建寺原料全部由大运河航运而来,当地百姓又有“运河飘来的清真寺”之说。52岁的李全艳,是泊头清真寺管委会主任,为人豁达、直爽,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在大运河悠悠历史中,在祖辈影响下,运河的故事、对运河的情感深深烙印在李全艳心里。

“一簇戎戎市,清晨过泊头。千家门对水,十里岸横舟。”诗中描述的场景,李全艳并不陌生:“小时候,我家离运河也就十几米的距离。前段时间发现的沉船,就在老宅门口。”出门爬河沿,堤顶看河水,这样的生活几乎贯穿了李全艳的青少年时期。

“嘿呦,嘿呦,呦!”随着记忆里的几句船工号子,李全艳又想起了爷爷李汉杰。“祖上以船运为生,爷爷那辈儿,兄弟几个,都在运河边住,家家有船。小时候运河里水很多,还能看到船。那时爷爷经常背着我到船上玩,会时不时来几句船工号子。”李全艳说。

跑船辛苦,船家随船走。逆水顶风行船,随行的纤夫上岸拉纤,顺水时上船摇撸。纤夫拉纤,在离水边不过一两米的地方艰难行走。一根主纤绳,系有若干纤板,斜贴在胸前,众人一起弯腰用力,拉船前进,甚是辛苦。船工号子,是他们生命里的放歌。“不仅让纤夫行动协调统一,有劲儿一处使,还鼓劲提神。”李全艳说。

李全艳仍记得七八岁时,跑到运河边听船工号子。那时候机械船已经普及,纤夫这个行业逐渐消失,好多纤夫改行做装卸搬运工。人工卸载重物时,还得船工号子提神鼓劲儿。号子一起,似乎有一种魔力,瞬间充满豪气与生命力。

如今,跑船人都已老去。10年前,茶余饭后走在街上,这些老人出来闲聊,偶尔还会唱几句船工号子。

“在抗日战争中,爷爷他们长年给八路*运送货物。”说起那段历史,李全艳满是自豪与敬佩。纸笔、墨水藏在面粉里,电台拆分后藏在杂物里,也被敌人盯上过……就在这种惊险中,与敌人斗智斗勇。

听过祖辈营生的不易与传奇,也体验过生活中的艰辛与美好。李全艳幼年丧父,没读太多书。从前的家族事业船运,也已经成为历史。长大后的李全艳,做过装修,凭着多方积累的经验与韧劲,开了一家小型建筑机械公司。

日子好过了,李全艳总想着做点好事。从捐款、修路,到后来,37岁的他,一头扑进清真寺,成为一名年轻的文物守护者。

这些年,清真寺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李全艳都看在眼里。

年,泊头清真寺成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清真老街拆迁改造,清真寺门前的居民区变成了广场;年,李全艳当选泊头清真寺管委会主任;多年来,在*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清真寺呈现出崭新面貌,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和摄影爱好者。

这不,5月21日上午,就有几名泊头市摄影家协会成员前来拍摄。成员之一谢青松和清真寺颇有渊源。

“你看门前的上马石、下马石,是修路时挖出来的。”李全艳说。挖出石头时,当时负责该项目工程的谢青松觉得:“石头真漂亮,但并不知道是什么。”

当时的清真寺管理人员知道后,告诉他这是清真寺门前的上马石、下马石,他赶紧上交。如今58岁的谢青松,成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运河、清真寺也是他经常拍摄的地方。这次来清真寺,他特意向新来的朋友介绍:“这石头可是我挖出来的呢!”李全艳则打趣:“你呀,差点收藏了文物!”

言谈间,十几年前的景象历历在目。再看看眼前,清真寺里消防、防雷工程,不断修葺完善的亭台楼阁,百花盛开的后花园,办公室里悬挂的“第三届全国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牌匾,门前开阔的广场,通往运河的柏油马路;运河船工号子虽然远去,但公路交通四通八达,运河两岸杨柳依依、鸟语花香,运河正从一个繁华走向另一个繁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想起爷爷那声船工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