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泊头市回民聚居区的清真街南端,有一座历史悠久、颇具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伊斯兰教礼拜堂——泊头清真寺。它建于明永乐二年(年),迄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建筑面积3,平方米,拥有各种殿堂、房屋余间。寺内殿宇恢宏,装饰典雅,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而驰名全国,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清真寺。
该寺正门坐西面东,其样式与北京午门相同。山门朱漆铜饰,门楣楷书四字:“化肇无极”,上方悬匾为“清真寺”三个大字,黑地金字,异常醒目。由寺正门进入大院,首先是前庭院,中间是一座高20米的两层“班克楼”(即高声呼唤、催作礼拜的楼)。由班克楼底层正门穿过,步入中庭院,两侧有南北陪殿各6间。沿中庭院甬路前厅登阶,正中是一座精致美观、高4米的花殿阁,木雕字画,出檐深度大,极富明代木质建筑特色。由花殿再往前,是一宽敞的花墙丹墀,丹墀两边各有汉白玉石桥通向南北讲堂,两边讲堂共12间,南讲堂为阿文小学,北讲堂为阿文大学及阿訇(波斯语,博学之意,即清真寺教长和为“海里凡”教经的老师)寝室。丹墀的正面便是规模宏大的殿宇,俗称礼拜大殿,为该寺的主体建筑。
大殿为前殿、中殿、后窑殿,三殿合一,南北宽29米,东西长55米,共81间。前高后低,前为文式,后为武式。其地面为多块柏木长方板铺就,可容纳1,人作礼拜。节日期间,两廊常有数百名妇女听阿訇讲“兀午足”(阿拉伯语,劝道、宣讲之意)。大殿正门两侧有历代朝廷和名人的题匾。综观全寺,殿台楼阁,垂成一线,前院、中院、后院、偏院、大殿、陪殿、讲堂、义学、沐浴室、班克楼等,构成一个封闭性的四合院。重重院落相套,向纵深发展。横向配以门道、石桥,整个寺院对称、协调、肃穆、大方、既有主体,又有陪衬,是一所典型的宫廷式建筑。这一独特风格也是泊头清真寺不同于其它西方阿拉伯式清真寺的主要特点。
泊头清真寺建成后,曾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几经修葺,特别是在崇祯年间又进行了扩建,成为规模宏大的民族建筑群体。在清代,嘉庆、咸丰、光绪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民国期间也进行过修聋。寺内今存有清康熙四十年(年)的匾额。前殿北山墙上有嘉庆三年(年)重修砖刻,礼拜大殿后殿外北山墙有光绪三十四年(年)重修的砖刻。寺内还存有乾隆四十九年(年)“清真寺恩功记”碑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