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前话:千里大运河,锦绣书华章。年新春伊始,为更好发挥学术研究优势、增强平台文化赋能的公共服务能力,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以保质保量完成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年度课题与后期资助项目为目标,高质量完成了研究院年度专项课题结题验收工作,现将“年度项目标志性成果”(年12月底结题项目)总结成系列简报,即日起在官微上进行分期推送,以飨广大读者,与各位共话常州大运河发展。
”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
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的衔接机制研究
林芳强
研究院“年度项目标志性成果”
(年十二月底结题项目)简报之(七)
一、研究意义
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使其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导段、示范段和样板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年,江苏率先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指出“在江苏大地上,依法推进公里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文化长廊、旅游长廊、生态长廊,推动沿线产业升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我们人大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重要责任。”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江苏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区域空间布局来看,大运河文化带南北直接串联起京津冀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横跨国家三大区域战略,并与“一带一路”建设纵横交错,这也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拓展提出了现实要求,即以文化为引领,强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拓展区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江苏省委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法规性决定,从制度安排上解决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对于依法促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二)运河沿线城市形象趋同化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迎来新的挑战
大运河沿岸因自古禀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便利的水上交通运输优势,诞生了多座历史文化城市,赋予无限的活力和生机。运河沿线城市借助运河这条*金水道,商品得到交易,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得到传播。随这运河水不断流淌的是影响着这些沿岸城市文明的“文化基因”,每个城市、村镇、街道呈现出来的璀璨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全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真实刻录。历史随着运河水在两岸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记载着每个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足迹,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陆路交通逐渐取代了水上交通,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萎缩,甚至有些航段已经消失。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运河沿岸城市群急速发展,这条流淌了数千年的大运河曾经带给城市独有的文化,并未能够很好保存下来。可以说,这些宝贵的城市个性魅力并没有予以充分重视和保护。反之,在过度追求*绩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利益驱使下,许多历史文化名城被房地产商和*府部门有意无意地过度开发同质性产品,而忽视和放弃了城市所特有的文化遗产,“西风东渐”的思想逐渐盛行。多样化的城市文化被“移平”,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万城一颜”的城市建设。如今,大运河沿岸城市在城市形态、城市面貌等城市文化越来越趋同。这一定程度上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破坏,造成了我国空前的文化危机。
(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要求,也是延续和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生命力、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空间的发展路径。
战略衔接能够有效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空间。在保护传承中科学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传承,才能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永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在加强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有机整合的过程中提高大运河文化科学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延续和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生命力,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空间。江苏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交汇点或核心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是江苏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凸显江苏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核心定位的重要路径。
二、国家与江苏省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相关要求
(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
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强调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解读如下:
(1)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功能定位。深入认识大运河文化精髓是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逻辑起点。《纲要》提出打造承继古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以及名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这“三带”功能定位。
(2)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空间布局。《纲要》提出构建一条以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为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五大片区(京杭大运河*河以北片区(含雄安新区)、京杭大运河*河以南片区、浙东运河片区、隋唐大运河北片区、隋唐大运河南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和六大文化高地(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凸显文化引领、实现支点城市和特色村镇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其中,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涉及三大文化高地,具体是: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被纳入吴越文化高地,徐州被纳入中原文化高地,扬州和淮安组成淮扬文化高地。
(3)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目标。《纲要》提出三大阶段目标,分别是:-阶段,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确保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阶段,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确保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得以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特别是严格控制对大运河沿岸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产业;3展望阶段,运河文化遗产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环境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走向世界。
(4)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任务。大运河文化带是动态的文化遗产带,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始终贯穿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基础性措施,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支撑。主要体现在: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
(二)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精神
年11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全票通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这是全国首部省级层面为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而设立的地方性法规,江苏提出要把这条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功能定位相契合。总的来说,这项法规站在高处、管在前面,既聚焦集成现有法规,又为我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路径。该项法规的有关精神如下:
(1)坚守生态底线,绿色开发大运河
大运河江苏段水系密集、人口稠密,生态资源比较脆弱。生态作为运河的生命,必须守护好生态的底线,才能有效实现运河保护与沿河景观风貌提升,营造市民休闲空间。鼓励在大运河沿线地区发展高效、低碳、清洁的绿色产业。
借鉴长江生态保护的先进做法,大运河苏中及苏北段将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拆除或者关闭现有入河排污口;大运河苏南段禁止新设入河排污口、并逐步减少现有排污口。县级以上地方*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运河水功能区的水质,加大力度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继续推进雨污分流,全面消除我省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内的黑臭水体。
(2)留住乡愁,差异化发展区域内运河文化的旅游产业
此次立法中,“旅游长廊”当仁不让地成为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三大功能定位”之一。
在旅游长廊建设方面,此项法规强调各地应发展运河沿线地区之间直达大运河景区的旅游专线巴士,开发大运河城市区内的旅游观光巴士,建设休闲慢行通道;举办走大运河、运河马拉松、运河龙舟赛等体育活动;利用大运河两岸的工业遗存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开展大运河中医药特色旅游、养老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建立康养基地、旅游民宿和特色小镇。省*府已经决定每年定期举办“大运河文化主题活动”。
在大运河文化展示方面,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今年已经开建,无锡、常州、扬州、淮安、徐州等运河城市也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实践中,如何避免我省各运河城市的文旅建设同质竞争显得迫切而必要。该项法规提出,引导并支持运河沿线地区打造楚汉文化高地、淮扬文化高地、吴越文化高地、金陵文化高地,凸显当地运河文化特色,运河文化产品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时代经典之作,杜绝简单重复、同质竞争和过度商业化”。
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方面,大运河江苏段有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基于此,该项法规出台了关于提升与发展壮大历史经典产业作出了引导性规定,各地应当依托原真性景观,升级拓展至江南经典游、淮扬风情游、楚汉雄风游、金陵名胜游,集全省之力塑造“大运河”旅游品牌形象,让大运河江苏段成为国内外运河旅游最佳目的地之一。
在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水平,组织推进开发与大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创作、创意设计、媒体传播、会展演艺、版权贸易等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智慧广电、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
(3)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关各方的权责
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审议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策,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事项,以及督查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日常工作,具体落实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
省、有关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府应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承担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的主体责任,建立定期的工作会商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
省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门应当会同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部门制定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规范和保护应急预案,建立省级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共建共享统一的全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监管平台,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文化遗产巡查督办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三、近年来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
(一)工作成效
1.统筹搭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6个1”组织架构和保障体系
1“一组”:建立高规格的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沿线设区市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文化、生态、旅游三个专项小组;2“一智库”:成立省级重点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由省社会科学院管理,下设苏州、扬州、淮安、徐州、常州、无锡、镇江等7个分院,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3“一基金”: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4“一组织”:在扬州设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处;5“一展会”: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运河沿岸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和美好生活共享平台;6“一法规”: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基于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立足江苏实际,做好顶层设计,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2.打造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打造文旅融合优质项目。紧抓大运河“水”和“文化”的资源禀赋,推出无锡融创文旅城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性项目;改造运河沿线老旧厂房,对一批近现代工业遗存加以改造利用,打造深具文化积淀、浓缩时代记忆的旅游产品。
二是打造文旅融合精品线路。推出“水韵江苏”旅游产品开发,开发“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等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让游客深切感受大运河文化魅力。
三是做大做强运河文旅产业。大力挖掘运河沿线孕育的丝绸、玉雕、美食等历史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运河文化相关联的创意设计、文化休闲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特色文创产业,提质增效运河沿线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大力创办南京融交会、苏州创博会、常州动漫周、徐州文博会、无锡文博会等特色展会,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江苏段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凝练有待深化。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文化历来兼容并蓄、多元交融,无论是王燕文()的“师法自然、创新求变、融通和谐”,还是夏锦文()的“通、统、融、合”,都无不显示大运河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而这种精神内涵正是区域合作、融合发展的基本要素。但是,目前大运河承载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挖掘仍不够充分,尚未理清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内涵。对于大运河其他区段及相关水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