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河北沧州大运河畔武风盛,武魂烈烈谱新篇
TUhjnbcbe - 2021/5/28 17:42:00

每天清晨,在大运河畔的胜利公园,71岁的韩文才老人和他的伙伴们都会早早地操练起来。场地旁边的架子上,摆放着苗刀、疯魔棍等武术器械,很是醒目。

类似的场景,在沧州中心城区的公园广场、街边空地几乎随处可见。

千年大运河穿城而过,经流不息,孕育了沧州一方水土,也滋养了这里的烈烈武风。作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沧州市武术类别众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影响广泛,在国家审定的个拳种器械中,缘起或盛传于沧州的就有53种,占全国武术拳械门类总量的41%;而散落民间、藏于市井未被收录的奇功绝技、妙拳秘法,更是难以计数。

随着大运河传承保护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风生水起、好戏连台。武术作为沧州靓丽城市文化名片和特色文化地标,与大运河水乳交融、相伴共生、同源共长,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更是接连迎来利好。在沧州,武术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传承,成为探寻沧州历史、讲好大运河“沧州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运河畔武风盛

“自我记事起,村里人几乎家家都有人练武。那时,人们管练武还叫‘练把式’。‘把式’练得好,既能强身又能自保。正是受村里习武尚武氛围影响,我10多岁时也在村里拜了师,学习一些基本功夫,每天练习,从未间断。”一趟拳练罢,韩文才老人气息畅顺、面不更色,谈笑自若。

沧州盛行习武之风的兴盛,从韩文才老人习武经历中可见一斑。

沧州市武术办主任刘永福介绍,沧州武术起源于春秋时期,历经两千余年陶冶嬗变,到清末民初,臻于鼎盛。仅明清两朝,沧州就出武进士名名,有清一代,沧州籍武状元就有8名;世人熟知的“大刀王五”王正谊、“千斤王”王子平、“一代跤王”佟忠义、“神枪”李书文等武术界名师巨擘皆出自沧州。沧州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版图中位置抢眼、举足轻重。

“沧州武乡的形成,与其沿河滨海、南北要冲、畿辅重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动等复杂历史因素关联紧密,更与其侠义豪放、古道热肠、率真刚毅的鲜明地域品格密切相关。”刘永福介绍说。

从地理位置看

沧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所。据史籍载,自公元前年齐桓公援燕伐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在沧州。同时这里也是驻扎屯兵之所,现沧州村镇名字冠“屯”字者数不胜数,如张官屯、姚官屯等,长时屯兵之地,武风必盛。

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水陆交通便利,是官府商贾走镖要道,因此,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业兴盛,至清末,“镖不喊沧”已成业内常规。同时,历史上的沧州处于燕齐之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多行侠仗义之人”,特殊的地域文化在此交汇,汉、满、回等多民族在此聚居,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据统计,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武林门类或独立拳械,除失传者外,达53种,占全国个武术拳种四成。六合、八极、迷宗、疯魔棍、苗刀等主要分布在沧州市区及东南部县市;在西北部县市主要是形意、戳脚、翻子、少林等;太极拳、八卦掌则遍布全市。

家住沧州市区的张文常,今年已近八旬,是一位典型的武术爱好者。年首届沧州武术节举行,老人还清晰记得当时自己特别兴奋,专门约了朋友去看。在他看来,那是出身民间、发端草莽的沧州武术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从此更多“武术豪杰”有了展示自我、切磋交流的机会。

历经30多年辛勤耕耘,这项赛事已正式升级为国家级节庆和国际级赛事,成功举行了10届,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授予“特别贡献奖”,被中国节庆协会授予“光辉历程奖”,被中国民族节庆委员会授予“最具国际影响力中国节庆奖”,被誉为“世界武术的盛会,狮城人民的节日”。

如今,沧州市境内习武者近万人,武术人口所占比例达到26%。大批武术选手竞相涌现,开始在新的舞台上续写沧州武术新的篇章。无论是王志海、吴连枝、时中秀等武术名家,还是王晓楠、崔文娟、阚文聪等武林新秀,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沧州武术的招牌擦得更亮。

武*烈烈铸传奇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历代沧州武林先贤,筚路蓝缕,不断求索,秉持正义,释放善意,彰显侠义,把强身健体、报国安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有机融合,使武术早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强身健体和攻防技击之术,而深化为一种处世之法、为人之道和立身之本。

翻开沧州武术史,从转战浙闽、平倭靖虏的名将刘焘,到“宁死不事夷”的武林泰斗郭长生;从支持维新、义撼昆仑的大刀王五王正谊,到“明耻教战,强种御侮”的首任国术馆长张之江;从力克外国大力士的丁发祥、王子平,到国际赛场摘金夺银的王晓楠、阚文聪……在他们身上,都生动诠释着这种“武*”。

“沧州作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是中华武术文化重要发源地、拳种富集地和典范传承地,在中华武术大格局中举足轻重,具有标本意义和旗舰地位。沧州之于武术,是拳种滥觞高地、巨擘成长沃土、武术文化渊薮和武德弘扬标杆,被誉为中华武术文化‘百科全书’和传统武术文化寻根圣地;武术之于沧州,是独特资源禀赋、重要文化脉系、靓丽城市名片和专属文化地标,蕴含着广博的文化内涵、丰实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产业拓展空间。沧州武术‘尚义任侠、忠勇诚信、好仁不争、勇于担当’的人文精神和‘义、勇、忠’的文化精粹,已化作鲜活的城市记忆,并升华为狮城民众引以骄傲与荣耀的精神图腾,绵延不绝,百代崇光。”

刘永福感言,如今在沧州,武术早就超越了单纯的健身和竞技,成为探寻沧州历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机遇,沧州早已不再沉湎于“镖不喊沧”的陈年往事,“激活武术文化,打响沧州品牌”“将武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等建议和呼声日益高涨。沧州以创建武术名城、体育名市为抓手,助推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始终不遗余力、快马加鞭。

搭武术台,唱文化戏、旅游戏、开放戏、发展戏,成为沧州深挖武术资源、实施武术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除坚持举办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外,沧州市还坚持举办“希望之星”武术比赛、传统武术名家名流交流展示大会、“武术馆校武术比赛”和“太极拳月”系列活动。创新性策划举办全市武术段位考评赛、全市大中小学生武术比赛和沧州“武术达人”系列大赛。承办中国式摔跤比赛、全国武术学校散打比赛、省运动会武术比赛、省青运会武术比赛等一系列高规格赛事。积极组队参加国内外其他重要武术赛事,沧州传统武术的领*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

沧州还不断挖掘整理,丰富和展示沧州武术的精深内涵。由沧州武林杰出人士编写审定的武术专著,相继问世的有50余种。其中,《劈挂拳》《八极拳》《迷踪拳》,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规定套路推向全国。积极开展武术申遗工作,“沧州武术”和单拳种“燕青拳”“劈挂拳”“八极拳”等相继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沧州籍武术家参与拍摄的影视片和各类纪录片、专题片达百余部,电影《沧州绝招》、微电影《镖不喊沧》和专题片《苗刀》《八极拳》《戳脚拳》《中国记忆——大运河文化》等获得广泛赞誉。

沧州武术还积极“走出去”。沧州武师赴外讲学和外国学员来沧学武者,涉及日、韩、美、德等70多个国家。八极拳名家吴连枝海外弟子数以千计,武术名家王志海曾获得美国总统签名的“总统金奖”,并成为美国畅销功夫杂志封面人物……

“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沧州正快马加鞭、执著前行。

新征程再谱新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每天下午3时后,沧州体育运动学校训练场里,经常都会飘出几声响亮的呐喊声。这是武术队的男队员正在训练。作为市队,他们每年都要代表沧州参加河北省运动会,角逐竞技武术奖项。由于长期专业训练,如今大家无论是刀、枪、剑、棍都耍得得心应手,屈伸、回环、跳跃、翻腾,看得人眼花缭乱。

武术传承发展重在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沧州市县级武术协会建设不断加强,特色单拳种协会接连组建,武术场地设施迭代升级;民办武术馆社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武术段位制推广和武术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开展。

扎实推进武术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警)营和进学校“六进工程”。结合青少儿身心特点,编写体现拳种精华、易学易懂易会的八极拳、劈挂拳、六合拳等武术系列教材进行推广;筛选、指定资深武师,分别深入各县市区和各大中专院校,对体育教师进行强化培训。目前,沧州市区学校全部开设了武术课,泊头市六合拳、海兴县功力拳、孟村回族自治县八极拳进中小学普及率达到80%。

同时,沧州积极鼓励、有效引导和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武术管校,对业绩突出、口碑上乘的民办武校进行奖励。沧州有民办武校(社、站)所,其中规模性武校15所。

如今,从晨曦初露到夜幕沉沉,从武馆武校到公园河畔,从群体组织到独自习练,沧州这片热土上,到处都是习武者的身影。

沧州市还不断加强武术载体建设。沧州体育馆、沧州体育场核心赛场功能不断强化,沧州武术馆和中心公园、居民社区、街心绿地、运河沿岸武术专用习练场地建设陆续启动,沧州武术文化特色小镇纳入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节点。

以武术博物为依托,以武术教育为龙头,以节庆赛事为拉动,以各类组织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沧州正全力构筑要素齐全、配置合理、良性互动、内涵发展的武术文化产业体系,倾力将沧州打造成为中华武术文化弘扬与传播的靓丽窗口、高端武术节会推广与举办的优良平台、优秀武术人才培育与交流的战略高地、各类武术信息聚集与发布的权威中枢、国内外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典型示范区。

一幅壮美蓝图正在武乡铺展开来,沧州武术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世人展示出她的独特魅力。(张伟)

—END—

END

来源:沧州日报

实习编辑王伟

制作曹宇

责编肖东

审稿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北沧州大运河畔武风盛,武魂烈烈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