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沧州文化研究No沧州民歌的
TUhjnbcbe - 2021/4/30 14:54:00
治疗白癜风那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沧州民歌的传统与改编

常连祥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民族的传统歌曲。它和人文历史,地理环境,乡风民俗,土语方言有直接关系。

沧州地处冀东南平原,历史久远,民风古朴,豪爽侠义。丰富多采的地方民歌犹如绚丽的百花遍地怒放,无不表达着沧州劳动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这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艺术结晶。根据已知的资料,沧州西部四个县市的民间音乐文化已经融入冀中,所以新民歌也比较多。最为丰富多彩的还是运河沿线的8个县市区,并辐射到东部沿海县市。

民歌的体裁可分为山歌、小调和号子。沧州无山,故只有小调与号子。

在号子中,有渤海湾*骅的摇橹号、拉蓬号、喜庆等渔号,白洋淀边任丘的打桩号,南运河泊头的撑船号拉纤号,以及盖房子打地基用的铁硪、木夯号。体现的人们在劳动中的群体性,多为一唱众和的形式。

《沧州运河号子》是根据泊头运河号子改编。(也有捷地的运河号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在沧州穿境而出,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全长公里。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清代以后,称为南运河。改编后的《沧州运河号子》首尾为呐喊式散板,中间的一唱众合的形式表现了大运河纤夫的劳动情景。

小调中最为流行的是歌舞曲。

沧州流行的民间歌舞很多,有旱船、竹马、小车会、推灯、狮子舞、花狸虎等,最具特点的还是落子,它同冀东的“地秧歌”、井陉的“拉花”,被称为河北最具特色的民间歌舞的三个主要品种。

运河流经的沧州南皮县,是名称起源于春秋时期,全国最早的城邑之一,也是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故乡和民间歌舞“落子”的发源地。

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以歌为主,以道具的鞭、板、扇穿插配合,也称小风流。武落子则具有热烈、刚劲风格,增加了沧州武术的动作,或称之为风秧歌。

落子的表演一般为开场和结尾配以锣鼓打击乐,节奏明快。中间部分边歌边舞,节奏舒缓,曲调委婉。其代表性曲目为《茉莉花》和《放风筝》等。

《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它以《西厢记》的故事为歌词的基本蓝本而在全国广为流传,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有人说是明朝朱元璋为了警戒群臣对于权力,钱财,女色的贪婪,亲自写的歌词。人们听得较多的是江浙地区的版本,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中。而北方特别是华北的代表性《茉莉花》即是我地版本。虽然版本不同,但歌词基本相同,曲调旋法也有类似。但我地《茉莉花》却有一些下滑音、倚音和变化音,音域更为宽广,且有一些羽调式色彩。具有典型北方人的豪爽风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同一首歌经过不同地点的迁移和风土人情的演绎,会重新化作另一种风格。也正是“橘在淮南则为橘,橘在淮北则为枳。”

我改编的无伴奏女声四重唱《茉莉花》,以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时尚的现代元素相融合,增强了叙事的完整性与音乐表现力。开始的引子部分用轻声唱法和衬字的交替导入基本风格和故事开始的铺垫。第一乐段基本是原歌词旋律,开始为领唱众合,接下来是一二声部和三四声部的交替呼应。在“奴爱有心掐朵”的部分,由第三声部为主旋律,一二声部在高音轻轻飘着,描述了那种矛盾而羞怯的心理状态。第三乐段的“八月里桂花香”,由一二声部主唱,三四声部用闭口哼鸣的方法衬托背景,在尾音加节奏性填充。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相遇而又不能相爱的情节。第三乐段速度稍变慢,采用了戏曲闪板的节奏,伴唱中用了变化音和弦,叙述了“张生跪门旁,哀告小红娘”的情景。段落长音后,第四部分用轻快的节奏和“蹦蹦”的衬词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描述了哗啦啦把门开后,张生喜悦的心情。最后的尾声用弱起的舒展节奏,鲜明的民族式五声音阶和弦,紧扣主题“好一朵茉莉花”的美好故事结局。

《放风筝》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民歌《放风筝》的版本也有很多,一般说的河北民歌《放风筝》就指沧州南皮一代流行的版本。它描写了旧时难得出门的姑娘们趁阳春三月,带着各种风筝去野外踏青游玩的喜悦心情,曲调优美流畅,加上旋律装饰和衬腔拖腔,特别是结尾清角和变宫偏音的出现,更别有韵味。河北省歌舞剧院曾据此创编过同名舞蹈。

(原唱《放风筝》,女小合《放风筝》)我在《放风筝》中,增加了合唱的引子,渲染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一群少女兴高采烈的去踏春的气氛。结尾用了大二度转调而升华主题,以领合唱的形式把全曲推向高潮。

《送哥哥进城》是一首南皮一带民歌。它最早表现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让一个秀才在进城时捎东西。由于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说话为避人耳目,离得比较远,所以听不清而打岔。而后改编的《送哥哥进城》。它描写了解放初期,一个小伙子由于劳动突出而去城里参加劳模会,由于残存发封建意识,热恋中的对象去送别时由于保持一定距离,说话听不清而产生的误会。歌词幽默诙谐,曲调轻快活泼,歌唱中间加以对白,全曲为羽调式(沧州地区并不多见),旋律基本为句句双式重复。《送哥哥进城》曾代表河北参加过全国文艺汇演并获奖。

《*骅渔鼓》是一种*骅渤海湾独特的曲艺音乐的形式。相传,由一位因灾荒而流落于盐洼地带的外乡渔鼓艺人所传授,后不断融入本地风土人情和民间小调的元素,由吊板、渔鼓筒、简板为基本伴奏道具,曲调或哀伤,或轻快悠扬,逐成为流行于本地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形式。曲牌有平板,慢板,三拔气等,也有一些《蟠桃会》《杨家将》等曲目。

合唱《*骅渔鼓》是我为*骅市为申遗而作的。在我改编的《*骅渔鼓》里,加的引子中,用人声模仿螺号,首先把人带入大海的意境之中。为了更好的表现海的律动感,中段采取了43节拍,在最后描写绘*骅今天的喜悦豪迈的乐句中,摈弃了原来的旋律逐渐下行的结构,而采用宽广的44拍,昂扬向上,最后一句用了原另一首《三度林英》的旋律,使之更清新完整。

《花狸虎》

《花狸虎》也是我市独有的一个少儿舞蹈品种。演出的少儿头戴虎帽,身穿虎衣,或手拿手绢彩扇,或手拿花狸棒和打击乐器。“花狸虎”的基本动作是模仿虎的跳步,扭腰、晃头等。边歌边舞,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所唱歌曲原来叫《十个字》,即每段一个数字,唱“刘备、吕蒙正、二郎神”等十个古人。我国著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解放区的天》即据此改编风格欢快活泼。在我改编的童声合唱《花狸虎》中,我先用衬字引出一段欢快的旋律。

在歌曲中间又插入了一段3度的离调,使之更具有层次感。

歌词改为“车胤苦读囊萤光,匡衡凿壁偷灯光,李白铁杵磨成针,勤奋少年美名扬。司马光救友砸水缸,曹冲船上来称象,甘罗十二拜上卿,才智少年美名扬。岳云银锤战疆场,突围搬兵荀灌娘,孙叔敖勇斩双头蛇,英雄少年美名扬”。用家喻户晓的勤奋、智慧、勇敢的少儿故事来代替。

沧州民歌的历史价值和传承方向

一些沧州民歌能够家喻户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宝库中,占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我们应该为老祖宗留下了的遗产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有责任有义务做好传承和弘扬。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宣传却远远不够。

一些沧州民歌如《放风筝》《茉莉花》一直经常标为河北民歌或南皮民歌。其中可能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南皮的一个落子的表演艺术家周树棠,被圈内成为大酸梨。这位从乡村走出的舞蹈家曾经到省艺校任教,为传播落子及其歌舞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后人们知道在河北就是南皮落子,在全国《放风筝》《茉莉花》就是河北民歌。但我们沧州人知道,在沧县,*骅,海兴,盐山,孟村等东南县市,都有落子流行。所以我们今天准确的说应该叫沧州落子,其歌舞曲叫沧州民歌。

我把改编的一些沧州民歌传播到网络之后,很多人觉得很熟悉,却不知道它就是沧州民歌。我之所以产生改编沧州民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次和一个县主管宣传的领导谈话,他很惊讶的问我“咱们沧州还有民歌吗”?其实他的问题让我也很惊讶。我必须把传承和宣传沧州民歌当作我的一个重要工作。没有具体人要我这样做,没有任何名利的驱使,只是一个老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创新是所有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和发展。创新需要时代的意识和专业艺术技巧。

在对沧州民歌的改编过程中,我力图从以下几方面创新:

一,修改原歌词或重新填词

《妓女悲伤》原来的歌词,是表现对家庭和社会不满和控诉,曲调委婉柔美。我改编为《问白云》,“田野上的天空飘荡着白云,白云可曾见到我那远方打工的亲人。日里思想起,夜里梦中泪满巾哪,谁知道我的心?田野上的天空飘荡着白云,白云可曾捎去我那盛满惦念的书信?酷暑汗淋淋,严冬飞雪飘满身哪,谁知道亲人何时回家门?”表达了一个留守农村的媳妇对在远方打工丈夫的思念。

《运河号子》原来都是衬字,没有歌词,我根据情节进行了重新填词。

《麻雀打食》是一首花棍舞歌曲,在原《麻雀打食》中,第一句“花棍一打响入云”和后面的麻雀打食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容。在改编的《麻雀打食》中,我首先增加了“叽叽喳喳”的麻雀形象歌词,而后“秋天来了,庄稼熟了,麻雀来打食了”点明了歌曲的主题,把“花棍一打响入云”改为“小曲一唱响入云”。

还有的词已多年不用,已不是经常的生活用语。如“老爷爷”是太阳的意思,我在《送哥哥进城》中干脆就改为“太阳”。

二,扩充或修改原有的音乐结构

旧有的原始民歌大都比较短小,属于一曲多段词的分节歌。很多缺乏乐段的变化与对比,因而情感难以充分的表达。

在我改编的所有沧州民歌中,我基本都进行了扩充或修改原有的音乐结构。比如在在我改编的小合唱《送哥哥进城》中,就增加了宫调式的一个乐段,用第三人称歌唱了妹送哥哥一路欢歌的幸福生活,和原有的羽调式形成一种互补的对比。

在无伴奏女声四重唱《茉莉花》中,我根据故事情节重新修改和创作的新的乐段。

《观花灯》是多年前我去八里屯采风时听一位农民演唱记谱的。为了打造成表演唱,我在前奏,间奏中增加了一些表演的音乐。

(表演唱《观花灯》)

三,完全改编成多声部声乐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1、音域宽广。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2、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3、力度变化大。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比美的。4、音响层次多。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5、表现力强。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不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不论任何情绪、不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

在忠实于原沧州民歌的基础上改编为多声部声乐,能够大大增强它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在和声的布局上,我把传统和弦与民族和弦相结合,也渲染了民族风格的元素与色彩。

四,根据内容改编成多种演唱形式

如无伴奏女声四重唱《茉莉花》

表演唱《观花灯》

男声四重唱唱《麻雀打食》

女小合《茉莉花》《问白云》

童声合唱《花狸虎》

男独伴唱《沧州运河号子》

无伴奏混声合唱《海青歌》

混声合唱《*骅渔鼓》

男女声对唱《送哥哥进城》

除沧州民歌之外,其它一些传统音乐艺术同样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比如吹歌,做为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沧县吹歌曾经和冀南永年吹歌,冀中定州吹歌,冀东卢龙吹歌在河北并列。我也有幸曾参加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的编撰工作,对于我一生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曲艺音乐中,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对沧州木板演唱光盘资料进行了整理,记谱和分析,写出了《沧州木板音乐研究》的文字。沧州木板由于历史比较长,它对京韵大鼓和西河大鼓都产生过影响。河间也是西河大鼓的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还有盐山大板等,都是我们沧州重要的曲艺品种的非物质财富。

我们沧州也是河北梆子的故乡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河北梆子的音乐也应该使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海兴据说是东路梆子的发源地,他们的南锣戏也很有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沧州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艺术资源,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加工,传承和弘扬。愿我们一起承担起这历史的使命。

(作者为沧州市知名音乐家)

《沧州文化研究》为沧州文化研究会会刊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州文化研究No沧州民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