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杨瑞兰,生活在河北泊头大运河畔的一位回民老奶奶,近日以百岁高龄安详归真。她是年全国巡展微电影《一夜梨花》的原型人物,也曾在纪录片《回望运河》之《梦中的梨花》一集中,与各地观众见面。杨奶奶毕生清贫,却坚守笃定、乐善好施,包容地面对苦难,微笑地拥抱两世。她侍奉隔辈的奶奶婆婆以百岁离世,如今自己也以同样寿数无疾而终。她的洁净是泊头清真街出了名的,她曾从奶奶婆婆那里学到一句有关舍散的话,并传给关里关外的儿孙:“先拿是太阳,放一放就成月亮了。”
逢三八妇女节之际,特发杨瑞兰奶奶之堂孙、《一夜梨花》《回望运河》导演石彦伟所撰专稿,致敬岁月磨砺中坚韧善良、活出光芒的回民奶奶们。
微电影《一夜梨花》()片花
杨瑞兰老人
一夜梨花终凋零
我的泊头奶奶杨瑞兰
石彦伟
文
很久没有观察过窗外的华北平原了,和东北大平原一样,那么辽阔无垠,坦荡无私。残雪覆盖着麦田,焦*的大地正在孕育新的生命。
清早还未起来,泊头老家来电,奶奶无常了。即刻从大厂启程,用了一整天时间,倒了三次火车大巴,才算在夜幕降临时抵达泊头。
作者离开泊头之际
奶奶杨瑞兰,并不是我的亲奶奶,而是祖父在关里家的堂嫂。若说清她的故事,只能繁琐一点,从家史拉开去了。
我们这支石家,在大运河上辈辈跑船。高祖父石金照、高祖母石回氏,就是典型的船工,膝下七子,以船为家。三十年代末,时逢灾年,石回氏丈夫已逝,家中吃不上饭。七子之中,老大是过继的,老二、老四早亡,老五、老六、老七三个儿子只好闯了关东,因此只留下一个老三与老母亲留守关里。儿子们要把母亲带上,老太太说什么也不走,理由竟是:都走了,坟地不就没人管了吗?为着阴天下雨,去看护先人的坟地,这位石家的媳妇坚定地留下了。分别之际,她留下口唤,到无常那天,儿子们要回来。
作者高祖父石金照、高祖母石回氏之墓
由于老三无子,老五的儿子桂元过继给了老三,同留在关里,成为一家老少的顶梁柱。因他的三伯身体不好,桂元年纪轻轻肯于下苦,去运河边当纤夫,为多挣几个钱,竟拉头纤!
那去了哈尔滨的老六,便是我的曾祖父,祖父随他离开泊镇时,只有八岁。因童年时代,祖父与长他几岁的桂元堂哥玩耍甚多,故而成年后来往频繁。桂元到哈尔滨省亲时,就住在祖父家,祖父和祖母外出差游时,凡路经泊头,也必去桂元哥家住上几日。
年7月石桂元到哈尔滨省亲,与作者祖父、祖母在太阳岛
祖父回泊头故乡
年,刚一结束高考,我的第一次出门远行便是去泊头,去看看那条血脉相连的大运河。那次我见到了桂元爷爷,他已一身病患,沉默寡言,除了吼上几声,没有与我说些什么。后来,我无意中翻阅泊头地方志,竟看到了桂元爷爷的名字:身披棉被,冒着枪林弹雨,为八路*做掩护,炸炮楼,打*子。原来,那个脾气古怪的老头竟是位响当当的英雄!可是,他从未诉说过他的高光时刻,这些史志上的记载,连他的家人也一无所知。
年,19岁的作者第一次回泊头看望石桂元爷爷、杨瑞兰奶奶
那次回泊头,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桂元爷爷的老伴,也就是杨瑞兰奶奶。因是祖父关系知近的堂嫂,我其实从来记不得她的名字,甚至忘记她的姓氏,只管她叫奶奶,关里唯一的石家奶奶。桂元爷爷晚年心性大变,脾气暴躁,常骂奶奶,临终前,这位打过*子的老革命把老伴叫到身前,哭了起来:“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奶奶的眼泪也刷地流出:“我从没怪过你,我给你口唤。”奶奶永远温润如水,面带笑容,说话从来都是慢条斯理,像河流静静润过心田。
年作者与杨瑞兰奶奶及大姑在泊头清真大寺
她那时已有很重的白内障,耳力也不好,我那时还是个中学生,不知道和老人聊什么,只记得奶奶极爱干净,斋拜不辍,如有家人或客人饮酒,她一般就要分个桌,独自吃饭。每次上寺,都要先把大殿清扫擦拭得一尘不染。她把洁净看成了活着最重要的尊严,她曾说:“我这辈子啊,一句谎话也没说过,说谎话是黑暗,说真话是光亮!”
闯关东,人类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史,牵动着关里关外,运河松江。一次别离,往往劳燕分飞,近乎永别,一抔乡愁,熬尽毕生相思。祖父身在哈尔滨,对关里家念念不忘,总给儿孙们念叨泊头的往事,一讲就老泪纵横。这些故事撞进我的青春期,使我对那个只有在填表时才会出现的祖籍地,很早就有着莫名的憧憬。年,我的第一篇小说《泊镇人家》发表在《回族文学》,写的就是爷爷所讲的故事。杂志社的编辑老师打来电话,以为作者是个老人。
《泊镇人家》
年,祖父祖母双双归真。祖父临终前的愿望,就是再回一次泊头老家,为亲人走走坟,却未能如愿……次年春,借着几天清明假期,我带着祖父的遗愿,又一次来到泊头。
年4月在泊头
桂元爷爷早已无常,老家只剩了杨瑞兰奶奶。她一见我面,暗淡的眼中就有了光芒,一双枣大的小手死死攥着我的大手,迫切地问我:“你爷爷奶奶怎么样了?怎么也没来电话。”
本是要当面报丧的,看着奶奶期待的表情,却说了一句:“他们都挺好,就是身体不好,托我给您带好呢。”说完,我的眼泪一冲而下。
这时的我已经开始有了口述史的意识,我把录音笔打开,听奶奶讲关里家的故事。一扇秘密的大门,迟到地向我敞开了——
杨瑞兰奶奶,也是个苦命人,十来岁时,爹娘都没了,虚岁十八,便进了石家门。桂元爷爷在外拉纤养家,她除了料理家务,照顾丈夫,还要侍奉公公(即桂元的三伯)和奶奶婆婆(即石回氏),加上自己的孩子,她一个女人,竟独自照顾老少四代!
泊头祖宅
儿媳伺候婆婆,固然是中国女性的惯例,而杨瑞兰奶奶没有婆婆,直接面对的是隔辈的奶奶婆婆。这对特型的角色关系,给她带来了奇妙的经历:
石回氏,这位运河船民,尽管并无文化,却长年跑船在外,见识广博,用她自己的话说:“五湖四海九江八河,我哪没到过?鸟飞来多远,我知道它是公母!”一双小圆眼,炯炯有神,九十多岁还用小针穿线,不用大针。她特别爱干净,近乎洁癖,偏偏由于风霜侵染,双腿变形,只能盘腿坐在炕上。没什么事干,阿訇家庭出身的奶奶婆婆就给这孙媳妇杨瑞兰讲“卧尔兹”,从家族掌故、跑船见闻,到做人修为、人生哲理。孙媳妇居然也爱听,听得津津有味,弹指已是数年!
纪录片《回望运河·梦中的梨花》片段(下同)
“两鬓白发赛银叟,古树盘根怕风摇。家有金条银条千百万,买不来生死路两条。*桑不落青桑落,多见老迈送少年……”
“有福之人两世奔,无福之人一世忙,忙下后世一辈子富,忙下顿亚不久长。”
这样的歌谣,就这样牢记在孙媳妇心里,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一生。
石回氏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年冬天要封河了,她对丈夫石金照说:“咱干了一年了,落个知感,咱谢主。”“一冻你还能动吗?开个河,暖和了再说。”可强势的石回氏还是坚持用那点过冬粮,摆了油香菜,请了老师傅(即阿訇)。当天晚上,有人找上门来问:“有船货你们拉去不?”石金照犯难说:“要冻河了。”石回氏却一摆手:“上货,走!”货卸完了,眼看着这河就咔咔咔地冻上了!
“怎么样,拿乜帖好不?这不是来钱了?一冬有吃的了吧?拿你就快拿,别挪挪腾腾的。先拿是太阳,放一放就成月亮了。明里去暗里来。为主的赐予你宽阔的路。”眼前的杨瑞兰奶奶,解读这段故事时说,“明的出散了,暗的哪里来?你体格好,少得病,咔一下八十,咔一下又八十,病上几天就是好几千。你舍不得拿乜帖,舍得吃药不?更贵,这药多贵。”
还有个故事。说有个老太太,家境富裕,夏天剩了半碗绿豆稀饭,有些发了,吃不了了,便送给邻居的穷人。后来这老太咽了气,一家子哭,给哭了回来,“哎呦,我上了后世了!”说她看见了亮堂堂的屋子里,一桌子热气腾腾的油香菜,她又渴又饿,凑前儿去够,却被人拦住:“去,没你的!那是石金照家的!”“我的呢?”那人往南墙根一指,老太太一看,可不是,她给人家的半碗绿豆稀饭在那等着她呢。老太太发誓:“主喂,我可知道了,我要能活过来,吃的穿的我都往外拿。”她真的活了过来,活到八十多,舍得拿乜帖了。
我听得头皮发震。石金照和石回氏这对本不富裕的船工夫妇,居然就这样靠爱拿乜贴出了名。石回氏嘱咐孙媳妇:给人东西要给最好的,一掀锅,哪个好看周正,就拿哪个,那是个人的,将来在后世里面放着。杨瑞兰奶奶牢记着奶奶婆婆的话,桂元爷爷一开工资,就抽出一些,散给礼拜寺的穷人。有个男的,媳妇无常,发送不起了,奶奶给他送去一百,说:“别写账,这不是礼。”他儿子又无常了,老太太又去送了一百,仍然不让写账。乜帖得拿到啃儿上,三千五千工资的,一百块钱看不上。“给穷人一口,不给富人一斗”,这都是奶奶婆婆讲的,她都记得。
酷夏里,矮小的奶奶驼着背,背手站在胡同口,眯缝着眼睛等待西瓜车的到来,她对卖西瓜的说:“这一车,我包圆了,你给我送礼拜寺去。下殿的乡老,看见切了一桌子的西瓜,高兴地说:“乜帖忒好了,赛瓦布你啦!”奶奶说:“均沾,均沾。”其实,她自己从来不舍得花钱,买双袜子都很仔细。
这是运河岸边多么动人的背影,这是东部回民女性真实存在的对真理的理解,对传统的实践。奶奶等西瓜车等待包圆的画面,深刻地影响了我的取道,特别是对财帛的态度。而这一点,我却觉得是说千道万的教导中,那最有力量的一块试金石。走过那么多山山水水,遍访那么多高人贤达,却不知,最高尚的榜样,就在那被遗忘的原乡,祖父出发的地方。
在如水的流年中,奶奶为她的奶奶婆婆擦屎端尿,养老送终,侍奉她到百岁离世。长年下不了炕的石回氏,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一次邻居来串门,石回氏耳聋,以为孙媳妇不在,说了一句:“不是个东西!”邻居尴尬地望向外屋的杨瑞兰,没想到孙媳妇非但没生气,还乐了:“大娘,你随她说,别戗她,顺着她说。她没有个闺女,心里头憋闷,跟你念叨念叨不挺好吗?我不恼,你叫她说吧。”杨瑞兰心想,我就这样服侍你,等你见主去,就知道我是啥样的人了。我头顶一个大能的主,我只亏我个人,不亏别人。我的心,主知道。
这些道理,其实都是奶奶婆婆教的,奶奶反过来用它来平衡自己的内心,抵御误解和委屈,从无怨言,反而满是感激。她和她,两位朝夕相处的隔辈女人,创制了婆媳关系史上感人的奇迹。家族的全部秘密,就这样如河流般传递——而这些越过百年的家族史,在八十多年来的关外,是完全陌生的、失传的、闻所未闻的。是啊,八岁离乡的祖父,怎可能知晓?然而,偏偏是我因这样的机缘,接续了所有这一切!
纪录片《回望运河·梦中的梨花》片段
那夜,我躺在老家炕上,彻夜无眠,心旌摇荡,像是小舟航行在大河之上,风浪席卷,翻滚冲撞。始自百年前的家训轰响脑际,那是迟到的教育。如果不是我的倾听,这失传的一切,要到哪里追寻?高祖母石回氏和杨瑞兰奶奶,两位家族女性的面容在眼前晃动,我终于明白,祖父在世时,为何那样热衷于给老家去信,寄钱,让堂嫂做身衣裳,在信中说她是“贤惠善良的好嫂嫂”,她是家族的首席功臣,她是代替了山海关外的游子们,承担起沉重的孝道啊。
祖父已经不在了,我是否应该代表关外苗裔,也给奶奶留下点心意。可我是个月光族,留下一千、五百,还是三百?我掂量着,忽然想起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先拿是太阳,放一放就成月亮了。”完了,我想了这么久,还没拿出来,月亮早都没了,变星星了。
炕的另一头,奶奶呼吸匀称,分明不知我的翻江倒海。忽而,白光闪过,奶奶艰难起身,下地,濯洗。她几近失明,看不见我,我却清醒地凝视着她,愕然出神:通身洁白,起起落落,像雪白的梨花在暗夜绽放。那一刻,我像走进异域。
这就是年我拍微电影《一夜梨花》的缘起。泊头是举世闻名的梨枣之乡,有很多成片的梨树林。那次也是清明假期,我一路打听,都说这时节梨花还没有开,但剧组偶然来到八里庄,居然看到成片的梨花,提早怒放了,雪浪一般,一望无际。于是就有了主人公石光在梨花丛中奔跑的那个梦境,是临时增加的创意。
一夜梨花
泊头,在我心头的分量越来越重了。我越发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八零后,我喜欢活在喑哑寂寥的念想里,活在梨花如雪的精神王国。我与如此迅捷奔腾的时代总有难以逾越的障碍,却与那未染血缘的奶奶,和奶奶口中的世界,如此*不守舍。
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意大利籍中国回族文学研究专家马凌云先生访问杨瑞兰奶奶
年,又拍了纪录片《回望运河》,其中《梦中的梨花》这集,拍的就是杨瑞兰奶奶。那次我还给她买了一盆花,告诉她要常浇水,每次浇水,就会想起我了。奶奶则说,她有三个孙子,一个在家里(大儿子家的),一个在青岛(二儿子家的),还有一个在北京,指的就是我这个堂孙。原来在她的心中,我的分量这么重,她是一直都把关外亲人惦念在心的,每次祷告,总要把关里关外所有的老亡人念叨一遍。
纪录片《回望运河·梦中的梨花》片段
近几年,特别疫情阻隔,没能创造条件再回老家,心里总在牵挂奶奶,每有沧州来电,都心头一紧,怕是丧报。然而很多次不是,奶奶心平气和、满面发光地微笑着,出散着,敬畏着,一直活到九十八,无疾而终,她把当年给奶奶婆婆伺候到的寿数,也给到自己身上了。她是泊镇南街寿数最高、有口皆碑的老人,她的百岁光华,划亮了暗淡的时代。
踏着夜色,奔入家中吊孝,清晨洗过再去,门前已雪白一片。一切都是沧州的老礼儿,于关外客而言,震颤不已。我领了那陌生多年的孝带,混入丧家一员,接受四邻八方一浪高过一浪的拿手礼。一双双故乡人粗糙的大手,接连不断地握住我,道着那发音相同、味道迥别的一句。我像一片刚刚漂到江河中的树叶,被一波波情义的巨浪掀翻,沉浮,泪水一次次打湿镜片和口罩。
陈金升摄于现场
终于明白了围寺而居的含义,终于被我们曾鄙视的传统征服。这一刻,关外游子自少年时代开始追寻的祖籍课,刚刚启蒙。
殡礼在泊头大寺广场举行,六百年前的遗迹,岿然屹立在大运河畔,这也是奶奶和所有石家先人长年伏起之地。念天地之悠悠,之所以满心怆然,并不由于百岁老人的喜丧,而是一页历史的翻过,一段秘密的封印,一个古典时代的诀别。
作者摄
陈金升摄
八里庄祖坟地不能埋了,奶奶被送到沙河沿公墓。挥锹作别后,我忽然有了片刻安慰,因为在奶奶的墓畔,我竟又看到了几棵梨树,不消多久,这里就将开出满目洁白。
“重返了故乡,梨花又开放,
找到了我的梦,我一腔衷肠。
小村一切都依然,树下空荡荡,
开满梨花的树下,纺车不再响。
摇摇洁白的树枝,花雨漫天飞扬,
两行滚滚泪水流在树下,
给我血肉的故乡,永生难忘,
永生永世我不能忘……”
宗仰百籁
END
融裔晓声
图片
本馆主编
泊食本期编辑
安息
链接
往期力荐
纪念石恩成阿訇:趋之若鹜之所往往是小世界,一个人的西北旺却是大世界
美文:坟墓里的光
东北回民情感记录,有一种年关叫怀念
石彦伟:在萧红的后花园
《呼兰河传》发表80周年,滋养几多梦想花种
石彦伟:口袋的心是柔软的
一位东北回民祖母在流年中隐藏的心事
石彦伟:爷爷的河流奶奶的船
当失去他们的日子已整整十年
表述自我多元共融守住文脉启发新声
民族
文学
电影
艺术
朗读
口述史
地方志
宗融艺文馆
E-mail:zryw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