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实先生传谱
说明:本校注译本以*山书社出版的《清真大典》第二十册之《经学系传谱》为底本,与清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永昌、马继祖标注本《经学系传谱》(以下简称杨马标注本)和纳巨峰著博士论文《明万历至清康熙中国回回经学教育考——以经学系传谱为中心》之附录一《经学系传谱校订稿》(以下简称纳校本)两种印本相参照而成,一些地方重新标点并全部进行了分段。没有清真大典对原本的影印和杨永昌、马继祖和纳巨峰三位先行者的标注和校订工作,本校注译本的工作可能会更加艰难得多,这里对他们表示感谢!也对所有先行者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感谢南京大学读博的撒海涛先生和西北学经的海港先生的良好建议和真诚帮助!还要说明的是在这个帐号发表的稿子只是书稿的部分,不是原貌,本篇将勘校记附上,请方家斧正并冀望能给出一些建议。
君实马先生
讳忠信,字君实。金陵人氏,本方授学。传
何孔焕师,毫州掌教。
盛之金师,泊头镇人氏。
秀卿马师,北门桥首领。
若愚沙师,维扬人氏。
公望沙师,芜湖人氏。
仲敏马师,讳之骥,本京人。尽性穷理,精研理学,乐道轻尘,
可为达士。
惟一刘师,安庆人氏。纯良诚慤。
岱舆王师,著有《正教真诠》等书字译经,长于训劝,奇迹颇多。
淳益马师,江宁人氏。
茂之叶师,江宁人氏。安贫乐道。
仁甫金师,江宁人氏。
敬吾王师,保定人氏。
清之白师,讳子俊,广东人氏。
尔真金师,浦口人氏。
文学孙师,本都人氏。
丁行白师,维扬人氏。
子端明大师,精研理学,忆诵成魔。
纪事
先生气质刚方,赋性高旷,幼习诗书,聪慧逾人。因江左文场较艺,游泮维艰,遂弃儒业。冠后方习经籍,学业浅就而已。教亲因其端雅,咸越位尊尚,每席必预首座。后真吾先生学成归籍,人皆望尘遥仰而尊重之。则向之敬先生者,今则改敬于饱学之真吾先生矣。盖吾教之道重学而不重人也。
预席间真吾先生泰然首座,先生耻之。毅然而自感曰:“舜亦人也,我亦人也,岂堪为此小丈夫之气概也哉?”于是拂袖出都,飘然西上。逾函关,越崤渑,达三辅,抵汉唐故都。闻曩所从之少山张先生于长安勅建古唐明寺(即今仓街河西巷寺)设帐,遂往谒焉。甫见之,互喜甚。
秦之乡耆有作客南都者,多识先生,争供膳之。先生乞一静所为晦迹潜心、砺学养志之地,其寺庭中久扃一彩绘高阁,耆乃启之。先生随上,俯而观之则庭草联青、古柏交翠、殿宇巍然、石陛苍古,私喜之。曰:“眼底清幽,足可破吾诵读之倦。”乡耆请曰:“窃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虽数椽之阁,得先生栖息于上,不可无名,乞赐一额以为异日砺学成功之劝。”先生亦喜,于是挥管拂笺书“省心阁”三字列其帘端,至今在焉。
先生凡受经之后,终日无所交接,虽同门之生亦罕晤其丰彩焉。后少山先生回貂谷,复追随学之,约五六载,学业大成。
其回籍之日,閤城教中老幼咸接江上,至有远迓三百里者。逮亦先生奋志于学,有感人心故耳。真吾先生会晤之际,多逊让焉,凡预席互更首座。
本坊为先生设义学,从业者浦焉。授徒之际多礼而严,教以拜主之仪,必敬畏而恭肃。因吾教之人信异涉邪,以书字注《卫真要略》一卷通晓于人,江浙多受其益。
余因嗜学,自蓉城由剑门云栈至长安,四旬入学于河西巷寺,正当年先生砺学之地也。及登“省心阁”,忆想先生百载之下音容如在,而尘淹古壁隐然犹有字迹。及拂拭读之,乃先生之手题也。
曰:
子夜挑灯自省心,
好舒眼睑再沉吟。
披经三复藏机处,
学海生波万丈深。
余连咏数四,辄喜欲狂,不揆芜陋,敬和其句。
云:
生平嗜学愿谈心,
仰慕高风阁上吟。
渡尽迷津贻宝筏,
犹明尘海浪何深。
勘校记
函:杨马标注本作“涵”;纳注本是。
帘:杨马标注本作“檐”;纳校本作“簾”。
浦:杨马标注本作“满”;纳校本是。
淹:杨马标注本是,纳校本作“掩”。
睑:原本漏一字,杨马标注本作“底”;纳校本就之,今据和韵酌补。
注释
毫州:明初为亳县,后升为州,辖谯城、太和、蒙城三县,清延之。为今安徽省亳州市。
泊头镇:即清直隶河间府交河县泊头镇,以铸造出名。为今河北省泊头市。
北门桥:指今南京市玄武区北门桥路一带。明清时期,北门桥是重要的集市贸易场所,有著名的“北门桥市”。也有北门桥清真寺,应为今之吉兆营清真寺。
芜湖:即安徽太平府芜湖县。今安徽省芜湖市。
仲敏马师:仲敏是其字,名之骥,马注《清真指南》中写作马之骐,这应该是正确写法,为《清真指南》写有两首赠诗。其一为:六书聊倩译清真,钳口相看不易陈。故掷夭桃泻春意,欲通消息捕鱼人。理当至妙书须火,*雾犹蒸可废针。从此石开衡宝焰,太阿专待客来寻。其二为:孤另无千曰真一,却于数一示机权。双池宝砚开能有,一滴生泉宠圣贤。大笔运时妍媸备,妙灵鉴日鬓眉全。明明绮蹙两乾坤,几个人窥半点玄!
安庆:即安庆府,东周时皖国故地,曾经是安徽首府。为今安徽省安庆市。
岱舆王师:约-年,名涯,字岱舆,号真回老人。与马注、刘智、马复初共称清代回教四大学者,主要译著有《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晚年寓居北京,在正阳门外讲经,归真后葬于北京三里河清真寺附属墓地。
保定:即保定府,为今河北省保定市。
浦口:即浦口县,为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
气质刚方:气质,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与脾气、性情相近。宋·张载《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刚方,即刚直方正。《后汉书·祭肜传论》:“祭肜武节刚方,动用安重。”气质刚方,就是性情刚正方直之意。
赋性高旷:赋性,指天性、品性。宋·苏轼《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盖缘臣赋性刚拙,议论不随。”高旷,即豁达开朗。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惟御寇斟酌三氏,*得其中,视老聃坦遂过之,视庄周驯厚过之,视杨朱高旷过之。”赋性高旷,即天性豁达开朗之意。
江左:也称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五代·丘光庭《兼明书·杂说·江左》:“晋、宋、齐、梁之书,皆谓江东为江左。”
游泮:指明清的科举制度。
望尘遥仰:望尘,指见飞扬的尘土,比喻捕风捉影或观察到细小的征候。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是以高世之士,望尘而旋迹;轻薄之徒,响赴而影集。”这里指看到真吾先生的踪迹或听到他的名字。遥仰,即对远地的人表示敬仰。唐·宋之问《答李司户夔》诗:“明朝散云雨,遥仰德为邻。”望尘遥仰,就是看到真吾先生的行踪或听到其名声就升起敬重之情。
预席:指预先排定位置。典出汉·贾谊《新书·亲疏危乱》:“天下淆乱,高皇帝与诸侯并肩而起,非有侧室之势以预席之也,诸公率幸者乃得为中涓,其次仅得为舍人,高皇帝南面称帝,诸公皆为臣,材之不逮,至远也。”
舜:中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号有虞氏,史称虞舜。舜传位夏禹。
小丈夫:指庸俗而识短的人。《孟子·公孙丑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函关:函谷关的省称。隋·杨素《赠薛播州》诗之二:“函关绝无路,京洛化为丘。”
崤渑:亦作“崤黾”,即“崤底”,也称“渑池”。在崤山山谷之底。古代曾设崤底关。《三国志·魏志·张既传》:“河内张晟众万余人无所属,寇崤渑间。这里指崤底关。
三辅:是西汉时期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汉初京畿官称内史,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皆在长安城中。《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颜师古注:“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这里指其所辖地区,也泛称京城附近地区。明·何景明《送张元德侍御巡畿内》诗:“三辅自来多寇盗,五陵今日更豪雄。”
汉唐故都:即西安城,汉唐时为都城。
閤城:閤,读hé,全、总共之意。閤城即全城。
蓉城:指四川成都。五代后蜀时,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故名芙蓉城,简称蓉城。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后任死,伏魄时《口号别亲友》云:‘……见说群仙同抗手,迟余受代主蓉城。’”
三复:读sānfù,本义为三遍,这里指反复诵读。唐·李白《任城寺大钟铭》:“天书褒荣,辉之简牍,稽首三复,子孙其传。”
数四:再三再四之意,表示多次。唐·李邕《谢敕书及彩绫表》:“生臣存臣,至於数四;宠及问及,弥於再三。”
宝筏:佛教用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这里借指为学习修身的方法。
译义
马君实先生
先生名忠信,字君实,南京市人氏,在其居住的回坊设馆授学。
先生有知名弟子十七名:何孔焕老师,安徽省亳州市人氏;金盛之老师,河北省泊头市人氏;马秀卿老师,是南京市北门桥一带吉兆营清真寺的掌教;沙若愚老师,扬州人氏;沙公望老师,安徽省芜湖市人氏;马仲敏老师,名之骥,南京本地人,喜欢穷究事理,精通回教理学,热忠教道看轻尘世,可以称之为旷达之士;刘惟一老师,安徽省安庆市人氏,纯正善良真诚朴质;王岱舆老师,撰写有《正教真诠》等汉译经书,善长规劝训导,有很多传教生活奇迹;马淳益老师,南京市江宁区人氏;叶茂之老师,南京市江宁区人氏,安于贫穷喜欢教道;金仁甫老师,南京市江宁区人氏;王敬吾老师,河北省保定市人氏;白清之老师,名子俊,广东人氏;金尔真老师,南京市浦口区人氏;孙文学老师,南京本地人氏;丁行白老师,扬州人氏;明子端大师傅,深入研究教理之学,记诵经书到了着魔的程度。
纪事
先生性情刚直方正,天性豁达开朗,从小学习儒家诗书,聪明睿智超越常人。因为参加江东科举考试,感觉到科举场中的艰难,于是放弃了读诗书试应举之业。二十岁之后才开始学习回回经籍,教门学识也就是初通教理的一般水平而已。教内众亲友因为他端庄儒雅,都不计较真正学识地位的敬重他,每当宴度时都安排他在首席首座。
后来马真吾先生学成回乡,人们都见到其行踪听到其名字就仰慕尊重。所以之前敬重君实先生的人,如今都转而敬重学问丰富的真吾先生了。这是因为我们教门之内的规矩是只敬重学识本身而不注重个人形象如何。
宴席时预先排定的位置马真吾先生都会排在首座并安然就座,先生以之为羞耻。态度决绝的自我感叹道:“舜帝是人,我也是人,怎么能忍受成为这样庸俗短识之人的作派?”于是就愤然走出南京城,迅速超脱地赶路往西北去了。通过函谷关,越过崤底关,到达陕西西安的郊外,最后抵达西安城。听到往昔跟从学习过的张少山先生在西安前朝皇帝批准建设的“唐明寺”(即是如今西安的仓街河西巷清真寺)设馆授学,就前往拜谒求学。刚一见面时,相互之间都高兴极了。
陕西的乡老中到过南京作客的,大部分都认识先生,都争着为先生提供学习的伙食和住宿。先生讨要一个清净的地点作为隐匿行踪安静心态、勤奋学习磨砺志向的处所,就在该清真寺的庭院之中有一处关闭很久的位于高处的绘彩阁楼,乡老们就开启了给先生看。先生随着乡老上楼察看,往下一看庭院中芳草萋萋相连、苍松翠柏交映、殿宇巍然矗立、石阶古朴沓来,私下非常喜欢。说道:“观揽中环境清幽,完全可以解除我读书学习的疲倦了。”乡老就请求说:“我私下听说山峰不在于有多高大,有神仙居住就会出名,这里虽然只是数根椽檐建造的楼阁,今天有先生居住在上面,不可以没有名字,求请先生书写一匾额好用来作为他日先生勤奋学习知识大成的见证。”先生也高兴,于是就挥笔在纸上写下“省心阁”三个大字贴列在门帘上端,至今依然巾列在那里。
先生只要接受教学课程后,就整天呆在屋子里用功学习不事交友结朋,所以同窗学生都很少见到他的面。后来张少山先生返回须水镇刁沟村,又跟着一起去学习,大约五六年时间才学成毕业。
他回家乡的时候,全城教门之中的老人孩子都到长江码头边上迎接,有的人甚至到三百里之外相迎。这也是先生立志学习教门学问,深深感动了众人之心的原故。马真吾先生在与他会面的时候,大多都谦逊礼让,凡是参加宴席排座位就会轮流着坐首座。
本坊的乡亲出钱请先生设馆授学,来跟随学习的人就如流水一样。教授学的时候多讲究礼节而且严肃认真,教授学生在礼拜真主的时候仪表必须敬畏而且恭敬肃穆。因为我们教门内有人信奉异端涉及邪恶,用汉字注解《卫真要略》一卷让人们透彻了解教门,江浙一带的回回人多数受到其教益。
我因为特别喜爱教门学问,从成都经过剑门关栈道辗转到西安,四十岁才就学于西安仓街河西巷清真寺,正好是当年先生发奋学习的地方。当我登上“省心阁”,回想先生多年之前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灰尘淹没的旧墙上隐约还有字迹。擦拭去尘埃阅读,正是先生的亲笔题写。
内容是:
“半夜了我依然挑灯夜读反省自己的内心,
累了就舒展一下眼皮再思考着低声咏吟。
打开经卷反复诵读小心琢磨蕴藏的玄机,
学海航行也会波涛汹涌惊险如万丈海深。”
我反复诵读了数遍,一下子欣喜若狂,不自量力地用粗浅的语句,恭敬地咏和他的诗句。
我和咏词句是:
“我生来就爱好学习非常想和先生交谈内心,
仰慕你高尚的学风和留在楼阁的诗歌唱吟。
渡过求知和养性两重海洋你留下经验方法,
至今指明着学人的路让尘世学海不再渊深。”
晨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