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思想理论助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赋能
TUhjnbcbe - 2021/3/21 10:33:00
外伤会引起白癜风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46606.html

更多内容详见今日《南京日报》A10版

助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赋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效果图。麒麟高新区供图

□肖汉平

●增强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苏浙皖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与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圈,构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科技创新圈和创新城市群,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赋予南京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南京要聚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赋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迎来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第四次科技革命将引领新一轮全球竞合格局的调整,全球科技竞争逐渐进入“深水区”和“无人区”。与此同时,我国在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方面,根基不牢固问题逐渐显现,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上,面临“卡脖子”问题。因此,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维护国家安全、抢占全球科技发展先机的重中之重。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一再强调:“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攻坚克难”。面对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动硬科技创新,实施大科学计划,打造世界主要基础科学、现代技术和产业创新高地,将推动中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华丽转身。日前,科技部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在新发展阶段,不失时机稳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长三角

铸造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引领大国科技创新跨入新天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新发展阶段,硬科技创新和大科学工程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共同体,无疑有利于铸就科技创新合力。科技部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将长三角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原始创新动力源、融合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力争到年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到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可以说,《发展规划》是新时代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指引,是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的“集结号”。

聚集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和机制。长三角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拥有所高等院校,其中,8所“双一流”大学,占全国20%,25所高校;上海、合肥2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拥有大科学装置15项,7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千名两院院士、大量跨国公司、民间新型研究机构和高端人才及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等。长三角虽然是我国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由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分布在不同省市的城市,科技创新缺乏有效协同机制,难以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在新发展阶段,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无疑有利于充分利用畅通科技创新要素流动,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助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创新前沿高地。

软件谷建成双创展示中心。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摄

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创新协作,加快推进硬科技创新进程。硬科技是一些能够提高物质产品生产效率的科学技术,是能够改进物质产品生产的材料、设备、工艺、零部件、元器件和终端产品性能的技术。硬科技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事关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硬科技创新需要长期投入、持续经验积累以形成高精尖原创关键核心技术,硬科技通常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引领支撑作用。《发展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重点硬科技领域,建立跨区域、多模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此同时,聚焦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物联网、第三代半导体、新一代人工智能、细胞与免疫治疗等硬科技领域联合攻关,努力实现技术群体性突破。推动硬科技创新将增强我国在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内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研发。通讯员周璇南报融媒体记者崔晓摄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协同实施或参与国际国内大科学计划。发现是科学的基石,大科学引领大发现。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挑战,积极推进牵头组织国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汇聚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打通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规划》提出:围绕生命健康、资源环境、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适时牵头和参与发起全脑神经联结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鼓励在生物医药、能源、先进材料、信息技术、空间天文与海洋等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全球科学家力量,开展联合研究,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建立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运行、实施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新模式、新机制,通过有偿使用、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吸引国际组织、国内外*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参与支持大科学计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汲取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大科学”范式是现代强国的发射塔,实施大科学计划工程将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科技创新一体化成败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在制度环境方面最重要是协同机制形成和知识产权创造、合作和保护,以形成有效分工与协作,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等。在创新生态上最重要的是加强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推进创新资源数据共享、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建立有效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推动原始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无疑有助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

南京

建设创新名城,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增强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苏浙皖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与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圈,构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科技创新圈和创新城市群是《发展规划》赋予南京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南京要聚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赋能。

南京璀璨夜景。南报融媒体记者董家训摄

南京是国家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自古以来,南京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截至年,南京各类高等院校66所,其中计划高校10所、高校8所、双一流高校12所、多家科研院所、两院院士81人,均仅次于北京上海。针对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南京创造性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有效打通了创新成果转化难点和堵点,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年一季度南京是全国“万亿俱乐部”中唯一正增长城市;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3%,走在国内城市前列。

位于江宁经济开发区的江苏MEMS智能传感器研究院内,科研人员正在检测传感设备。南报融媒体记者崔晓摄

打造科技创新名城,聚焦科技创新。打造科技创新名城是“十三五”期间南京的重要工作目标。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南京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家,8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和名中外院士等科学家广泛参与其中。目前南京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家,申请专利近件,引进社会资本超20亿元,搭建各类公共平台近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年创新指数显示,南京综合排名由年的全球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在科技部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南京在72个城市中位列第四。

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南京必将不负期许。南京是全国三大科研中心之一。*的十九大以来,南京全面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即: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两个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开拓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新实践。在新发展阶段,南京将继续坚定不移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转变。相信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南京必将不负众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更多思想理论周刊内容详见今日南京日报A10、A11版

左右滑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思想理论助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