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橘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范凤池
耿橘,字庭怀,一字朱桥,号兰阳,河北泊头人。万历二十九年(年)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那一年三甲进士共名。次年任职河南尉氏县。万历三十二年(年)因治绩突出,品行高尚,调任江苏常熟知县。在常熟期间,为官清廉,*声颇高。主要有,一是以孝治县,其孝敬母亲的行为很受敬重,邑人为其制刻石象,曰耿橘跪母石造像。二是治理境内水利,疏浚修复多处沟漕河渠,广利百姓。三是修复书院,弘扬理学,纯正社会风气,改进民风教化。他参加了东林*人的讲学活动,成为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有不少著作留世。关于前两点,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仅就耿橘的理学思想进行简约分析。
(一)
关于耿橘籍贯,有必要加以说明,一些书中和网上资料说其是河北献县人,有误。耿橘原籍是河北交河(今泊头市)富镇姜屯人。他的外祖父家是献县单桥。耿橘母亲林氏嫁到姜屯,丈夫耿情,即耿橘的父亲。耿橘十岁时,耿情去世,林氏便带着耿橘回到娘家单桥居住。故人们误为耿橘是单桥人。另:耿橘离开常熟到京城任职后,常熟人将耿橘孝亲石造像送到单桥存放,耿橘死后,林姓人家也修庙祭祀,耿橘无直系后人,后来林姓人家绝嗣,林姓人家的外甥张某便传话给姜屯耿姓人家。耿橘的旁系族人便于年将耿橘石造像运回姜屯建祠供奉,至今犹存。
耿橘离开常熟,进京任兵部侍郎,后任监察御史。在天启五年(年)魏忠贤捕杀东林*人的行动中,耿橘受到牵连,被罢职回家,走到河间时,被魏氏奸*人员追上杀害,尸首运到姜屯村西耿家祖坟中埋葬。
我们无法知道耿橘的生卒时间,但他从*时间是在年到年的万历、天启年间,这一时间的*治形势和学术思潮如何呢?先看*治形势。万历(-年)十年(年)以后,皇帝带头掀起一股倒张(居正)狂潮。社会故态复萌,*治遂由治转乱。首先,文官集团内部*争激烈。宦官集团参与朝*,打击清流人士,一味逢迎皇帝,不顾国家命运,扰乱了正常的国家运行机制。魏忠贤的阉*在一定程度上把持朝*,左右皇帝,一些正义官吏遭到打击,致使朝廷一度混乱。而在地方官吏中,一些人巴结阉*,飞*腾达。可以说宦官专权,把朝野官吏队伍弄得乱七八糟,贪污成风,腐败至极。其次,国家税收和财*危机。由于征收的商业税极低,*府财*甚至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开支都捉襟见肘,都要靠皇帝省吃俭用,靠节省自己的个人生活经费来勉强支撑。甚至稍微一次小规模的战争,稍微严重的灾荒,都会导致国家财*发生危机,陷入崩溃边缘。仅以中朝联合打败日本的一次战争为例,虽然胜利了,但帝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经济困难成为明朝衰落的标志。第三,国内多线作战。既有奢安之乱,沙普之乱。又有流寇乱民,包括大规模农民起义。第四,灾荒频繁。全国各地每年都有旱灾发生,致使皇帝每年都要对天下罪已诏,进行求雨、灭蝗活动。第五,兵变多发。边境和内地常有因*府欠饷,士兵生活困难而叛乱的。此外,加派严重。张居正后,朝廷为了维持机器运转,保持统治正常,改变*府财用不足,地方拖欠赋税的情况,故做田赋加派,这是按亩增加的,且不以省分的穷富为区别,田土的饶瘠也不分等级,尤其是山西、陕西地旷土瘠,生产稀少,徒有多地之名,却无丰收之实,地多反为税累。民众最感痛苦的,尤为无粮之田,穷无立锥的人民,还避免不了加派的负担。加派的繁重,超过民众的负担能力,故逋赋日多,逃亡者众。总之,万历十年以后明王朝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权危机。
再看学术思潮。万历中叶,东林*出现,*争的局面又为之一变。东林*出现以后,朝野各色人士“闻风响附,声名大著”。而随着东林势力的迅速壮大,忌之者亦日多,并纷纷植*,群起而攻之。宣城*、昆山*、齐*、楚*、浙*,声势相倚,共以除东林、排异己为能事。“东林*争”自是延续数十年。在此过程中,齐、楚、浙诸*内部也不断发生分化,重新组合,于是*争益炽。“*局即成,互相报复,至国亡乃已”。
东林*的形成和发展怎样呢?这要首推顾宪成。顾宪成是首领人物,商人家庭出身,万历三十二年(年)被革职还乡,修复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刺朝*,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于是时人将其称之为东林*。其表现,第一,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反对“矿使”、“税监”。第二,在“京察大计”中力图整肃吏治。第三,反对宦官专权。第四,强调官员廉洁从*,造福乡里。当然,东林*人也有弊病,如挑起*派斗争,形成小团体,攻击时弊往往言过其实等。
具体讲,顾宪成一贯强调“实学”、“实用”,使社会收到“实益”。那副对联就明白的说明了这一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见其关心国事、振兴吏治、廉洁奉公、关心民生疾苦的优秀学风以及大无畏抗击权奸、反对贪赃枉法、矢志革新朝野积弊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提出“利国”、“益民”、“民本”的*治原则,强调法制和限制君权。同时财经方面提出“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反对“重农抑商”。
在学术思想上,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以能否治世、“有用”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切思想学说的标准和尺度。反对脱离实际、言而无物的传统经院的不良学风。在知行观上,他们批评了王学末流的只言本体、“不说工夫”,强调本体与工夫的合一;否定了“见成良知”,改造了孟子的“良知良能”说,倡导经过“学”和“虑”而达到“良知良能”;并针对当时王学末流的“空言之弊”,竭力反对空谈心性,倡导“贵实行”、“务实”以事明绩。顾宪成主张“理是主宰”和“道性善”,高攀龙主张“务实致用”,就是贵实用、贵实事的“事功之学”。
(二)
耿橘调任常熟知县的年,正是顾宪成革职回乡。组织东林*派那一年,自然受其影响。当时学人们传播、切磋学问的方式是讲会和论辩。顾宪成授徒讲学始于万历六年,即年,最早的问学者是史孟麟,后有安希范、高攀龙。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在各县文庙的泮宫讲授哲学,传授自己的经世致用思想,尤其是被革职后,便课士于同人堂,成了专职的讲师(此前只是在假期授徒)。万历二十六年()八月,顾宪成会同南浙诸同人讲学于惠泉之上。“时太仓管志道以绝学自居,一贯三教而实专佛氏,公与之反复辨驳,积累成帙,作《质疑编》。”
这种讲学和论辩的形式内容及参与人员,渐渐形成了东林*的学术思想和人员构成,也为东林书院的成立打下了组织基础。
耿橘到来后,很自然地就融入到这帮理学家圈子中。因为耿橘有很深的文人情节和深邃的理学思想。第一,耿橘出身士人家庭,他的父亲耿情字子发。县志说:“邑西姜官屯人。生而颖异,学道家书,身长七尺,能挽八石弓,发矢奇中。然所长莫过于医,每据《内经》断症,言无不中……”第二,耿橘自幼习文好武。“姜屯村人耿橘字庭怀,少孤寒士也……性纯孝而天资愚钝,童年时与同学戏于水中,得一巨石,视文宗圣像也。邀村人抬至御路旁,力各不支,虽更加人亦不幼,遂求村人集资修一小祠。从此文思大进,后依寡母,寄居献县单桥外祖林氏家,即隶献籍,科第连捷……”。第三,耿橘中进士后,曾任县教习,世居县西姜官屯,后寄献县境,以沈阳中屯衔*籍中万历辛丑进士,初教授献邑东关,发明性道之学,为历代圣贤图赞,时麟产其乡,毙,橘以石匣瘗之,碑于冢前,与县令刘重庆为铭,因以颜所居书院曰:“见麟”。可知,耿橘青年时就重视理学。所谓“性道之学”就是修身养性之道,规范人本性格,分善恶,明事理的传统学问。第四,耿橘注重王十朋的哲学思想。王十朋是南宋大贤,主张廉洁自律,追求善治,“抚”字当头,心系民生,减轻赋税,反对扰民,一身正气,敢顶权贵。耿橘主张当官要直接和老百姓接触,团结同事,合力为民,访贫问苦,了解民性,爱民为上,治民不扰,关心农事,下乡劝农,救灾恤民,兴利除弊,公正办案,事必躬亲,有所作为。在治家上,强调以孝为先,提倡家庭和睦,以儒为业,尊重知识,虽淹通经学,但不能只有单纯的学问兴趣,而是要有现实的经世致用目的。要务实干事,即事功说。
带着这种思想,耿橘到常熟任职,三年时间,除了发展教育,注重文化思想传播之外,尚有治水利便民,教石电武功平定地方之乱,孝亲尊老等嘉绩美传。
常熟离无锡很近,当时东林*代表人物都是苏锡常地区人。耿橘在年恢复了“虞山书院”,当然是为了与周边理学大家研究学问、传播知识之用。书院原在常熟县城内,建于元,后废兴不时,初名文学书院,后改名学道书院,至耿橘时名“虞山书院”。王锡爵《重建虞山书院记》云:“岁丙午(),耿侯初令尉氏,以治行高等徙令兹邑,……乃修复言子之祠,辟书院于左,前者为堂,后者为室,而加以重楼邃宇,胪列其次。”
耿橘请顾宪成任主教,太守李右谏、御史左宗郢先后聚讲于书院。后顾宪成离去,耿橘自任主教,“先生之学颇近近溪,与东林微有不同。其送方鸣秋谒周海门诗云:“孔宗曾派亦难穷,未悟如何凑得同,慎独其严四个字,长途万里视君踪。”“人传有道在东扬,我意云何喜欲狂,一叶扁舟二千里,几声嘤鸟在垂杨。”
所说与东林微有不同,是指大处同而微处异,具体指什么呢,即耿橘尝“自言只信得孔曾,至孟子便容易商量;新安殊不甚服”的话,意思是说:他只敬孔、曾的学问,而孟子以下儒者的学问都有漏洞,话语极为狂妄。这种话大概也只有管东溟以孔孟之矩裁程朱,后方能说得出,颇有些狂禅的习气。这年耿橘来问学,顾宪成虽然拒绝了耿橘“执弟子礼”的要求,但趁机对他非议孟子和程朱的说法严加驳正。所以东林书院向虞山书院的渗透,似乎是向对立学派控制的书院的渗透。年五月,虞山书院举行第一次大会,顾宪成赴会,作《虞山商语》。九月再举行大会,时“东林诸先生毕集于虞。……钱一本、安希范、成心学、刘元珍自梁溪来,吴正志、张纳陛自荆溪来。会后,耿橘给顾宪成写信,中说:“管东老勇于认□,平日尊佛一意,不惟不见于笔,且不形于色。讲学之效如此。”顾宪成在虞山的讲学,确立了东林学术宗旨在虞山书院的地位,在后来由孙慎行、张鼐编写的《虞山书院志》卷七《会语志》中,为顾宪成单立教主一门,而*宗羲《明儒学案》将耿橘列入东林学案之中,似可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
说耿橘思想“颇近近溪”又是指什么呢。先看罗近溪及其思想。罗近溪就是罗汝芳(年—年),是明代心学中相当特异而杰出的一个人物。关于他的简历,笔者在《耿橘在常熟》一文中已有介绍。关于他的理学思想,*梨洲在《泰州学案·三》中说:“先生之学,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与天地万物同体,彻形骸、忘物我为大。此理生生不息,不须把持,不须接续,当下浑沦顺适。工夫难得凑泊,即以不屑凑泊为工夫;胸次茫无畔岸,便以不依畔岸为胸次;解缆放船,顺风张桌,无之非是。学人不省,妄以澄然湛然为心之本体,沉滞胸膈,留恋景光,是为*窟活计,非天明也。论者谓龙溪笔胜舌,近溪舌胜笔。顾盻呿欠,微谈剧论,近触若春雷行动,虽素不识学之人,俄顷之间,能令其心地开明,道在眼前。一洗理学肤浅套括之气,当下便有受用,顾未有如先生者也。然所谓浑沦顺适者,正是佛法一切现成,所谓*窟活计者,亦是寂子速道,莫入阴界之呵;不落义理,不落想象,先生真得祖师禅之精者。”
而周海门呢,就是周汝登(年—年),他是一位十分崇拜王阳明心学的官吏,游宦五十余年。曾任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广东按察佥事,南京尚宝司卿,工部尚书等,他主张做人应以忠孝为根基,不能为利欲所诱惑。他开设了讲学会,创建了阳明祠。
罗近溪和周海门二人,除了在理学上注重“心灵”境界,“灵*”塑造的观点之外,就是务实干事。罗近溪早年曾任职云南,他主持整治昆明城四周的堤坝,疏理滇池,修境内水利,灌田千余亩,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周海门则重在治理地方,他任芜湖督税时,稽核精严,廉洁不染。见当地农民劳苦不堪,生活困顿,宁愿接受降职处置,也不忍横征,结果被贬为两淮盐运判官。他看到盐民们不习礼治,经常打架斗殴,就创办学舍,加强教育,讲解乡规民约,并刊印《四礼图说》引导盐民,改善民风。他还下令整治官吏,革除弊*,杜绝损公肥私的现象。他自己则不蓄财、不治第、不营产,在任鞠躬尽瘁,不辱使命。
这样,我们从罗、周二人身上看到泰州学派的根本特征是,工作上务实,为民干事,廉洁,精神上自我完善,养气练心,追求人格高大和灵*完美,强调无我、忘我,为社会做贡献。耿橘的言行正和罗、周二人相同,干事利民不扰民。他兴水利,办学校,服务农业,教化社会。他孝敬母亲,从*廉洁,是坚持以孝持家,引领世风。耿和罗、周等人的理学观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内向度较高的一种哲学。即面向自己,服务社会。用自己所做有功于民众的事和自己所树立的纯正形象感化社会,是内在为主的“心学”。
这就与顾宪成和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派有了些微区别。从大的方面讲是一致的,都是务实做事。追求道德高尚等。但顾、高的理学核心是用仁义道德指教社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