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点击上面的蓝字穆大免费订阅
回族诗歌:
我是回回人
我是一个尕回回
从小古兰圣训背
知顺从,懂谦卑
念真主,不干罪
我是一个尕回回
若要问我啥最贵
德行善言价加倍
还有坚韧和无畏
我是一个尕回回
敬父爱母身边陪
团结同胞把爱给
从不失态把理亏
我是一个尕回回
从小就知啥最美
仁爱孝悌要学会
修己慎独不后悔
我是一个尕回回
爱国爱教要学会
笃实宽厚善行磊
勇毅力行无懦泪
我是一个尕回回
爱国就是爱社会
见利思义心无*
克己奉公讲谦卑
我是一个尕回回
爱国爱家爱社会
精忠报国志加倍
礼义廉耻分是非
我是一个尕回回
爱家爱国蓝图绘
泱泱华夏文明魅
朗朗乾坤气魄飞
苏尔东《回族人》
建议在Wi-Fi环境下欣赏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歌手简介:
苏尔东,回族,中国西域回族音乐人。年,他开始致力于维吾尔族、回族歌曲的创作,特别是由他撰写、谱曲、演唱的回族歌曲,开了回族创作歌曲的先河,丰富了回族歌曲的内涵和表现力。这类歌曲,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吸取了传统“花儿”的韵致和兄弟民族民歌的营养,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年出版处女歌曲专辑《法特茉尔》,迄今有《回族人》、《回族姑娘》、《红盖头的尕妹》、《石榴花》、《宁夏姑娘》等多种VCD光碟问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10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回族虽散居于全国各地,但以西北地区为多,加强回族与全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对繁荣国家、巩固国防、形成各民族团结友好互助的局面,都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伊斯兰教对回族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伊斯兰教和回族的关系,研究伊斯兰教本身在回回民族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对正确贯彻*的民族*策和宗教*策也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照系,实践上为使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将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回族在西北各地
一、宁夏、甘肃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国内称它是“回族之乡”,国外称它为“伊斯兰省”,回族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占全国回族人口的百分之十八左右,主要集中在同心县、海原县、西吉县、固原县、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灵武市、泾源县、平罗县,其中以固原地区、银南地区各县最为集中。
自唐朝以来,即有不少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工匠、学者来华经商、做工、传教,其中有的在宁夏的灵武等地定居,这也是宁夏的回族先民。北宋、西夏时期又有一些人作为贡使、商人在经过宁夏时留居于此。公元13世纪以来,在蒙古*队的三次西征过程中,大批被征服的中亚、西亚穆斯林被编为“探马赤*”作为蒙古*队的组成部分,参加了元朝灭亡西夏的战斗,后相当一部分屯驻宁夏,从而成为宁夏回族人口的主要来源。“当时定居于宁夏的‘回回*有5万-7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10万人左右,多数居住在*河两岸至六盘山麓条件较好的地区内。”①宁夏回族人口主要是元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有“元时回回遍天下,居陕、甘、宁者尤众”的说法。当然,宁夏回族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作过陕西平章*事的纳速拉丁是元代回回著名*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长子,他“子孙众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地,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刺(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②此外,元代蒙古人在统治各地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改信了伊斯兰教,扩大了回族队伍,如元初镇守西夏地区的蒙古宗王阿难答,系忽必烈之孙,“幼受一回教徒抚养,皈依回教,信之颇笃,因传布回教于唐兀之地,所部士卒15万人,闻从而信者居大半。”③这样,元代是宁夏回族发展的最佳时期,到明清时这一发展势头仍在持续,灵州和固原各州县在明初时有大批回回人迁入,到清朝时已形成“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的局面。
宁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最集中的地方,宗教气氛浓厚,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坚持信真主、信天经、信使者、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的基本信仰,恪守“五功”的宗教功修,在宗教活动、生活习俗、婚丧礼仪、节日庆典、饮食禁忌等各个方面都保持着较为完整的伊斯兰特色。宁夏清真寺众多,目前已达多个,这就为穆斯林礼拜和宗教活动提供了场所。宁夏的宗教职业者也比较集中,其中仅开学阿訇即有多人,同时,宁夏经学院也在培养有较高经学水平的新一代宗教职业者。宁夏还是教派和门宦的重要基地,主要教派和门宦有“格迪目”(老教)、“虎夫耶”、“哲合林耶”、“尕德林耶”、“伊合瓦尼”(新教)。
甘肃回族人口仅次于宁夏,是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而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回族又占了甘肃回族的大部分,兰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地区、陇南地区、平凉地区、天水市、白银市也居住着比较多的回族人口。全省其他各市、县还分散居住着一些回族人口。
甘肃回族族源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回族先民就来往于这一地带,古丝绸之路在甘肃绵延千里,通往中原和西域都要经过这里,不少大食穆斯林商人在华经商过程中留居下来,冠以汉姓,并娶汉人女子为妻。到了宋朝,和大食的贸易有很大发展,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境内的大食商人更加活跃,来往的使节也更多,其中不少人在途经这里时留居下来,定居于河西地区。同时,在蒙古*队的西征过程中,大批中亚穆斯林来到中国被编为“探马赤*”加入了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并于战争结束后留居各地戍边屯垦,其中驻守河西地区的回回*的众多*士留下来成了农民,与其他民族妇女联姻生儿育女,从而大大发展了甘肃的回族人口,使甘肃回族得以正式形成。到了明代,随着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正式形成,甘肃回族也遍及全省各地,河西、陇南、临夏、甘南都聚居或散居着回族群众,回回街、回回村遍布城乡。在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清朝*府对回民实行压迫*策,河西地区的穆斯林惨遭屠杀,人口大量减少,一部分回民又被迁往贫瘠地区,从而改变了唐、宋、元、明以来这里所形成的回族聚居的状态,而原来“回多汉少”的河州地区,这时又涌来大量的避难回民,成为回族最主要的聚居区。
甘肃回族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共同的心理状态,他们在聚居区建有大批清真寺,可以说清真寺遍布城乡,经堂教育非常兴盛,宗教职业者人数众多,宗教氛围浓郁。甘肃回族自明清以来,在国外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思想影响下,产生了格迪目、伊合瓦尼、西道堂三大教派和虎夫耶、哲合林耶、尕德林耶、库布林耶四大门宦,这些门宦还有40余个支派,甘肃的教派和门宦对全国各地伊斯兰教影响很大。和宁夏一样,甘肃回族人从出生到死亡,均在伊斯兰教的强烈影响之下,在婚嫁、丧葬、服饰、饮食、卫生、节庆、生活习俗、礼仪规范等各个方面,无不打上伊斯兰教的烙印。甘肃回族对履行天命“五功”极为重视,在聚居区每天做五次礼拜的比较普遍,每星期五(主麻日)在清真寺会拜时,阿訇都要用阿拉伯语念“呼图白”,用经堂语讲解“瓦尔兹”,宣讲教义、教律,穆斯林奉行斋功也比较严格,并以开斋节散的乜贴作为天课的内容,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麦加天房朝觐以完成朝功者也逐年增多。
二、青海、陕西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青海回族是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和东北部,其中化隆、门源、民和、大通、湟中、贵德、祁连和西宁市较为集中,全省其他各州、县也有分布,先后建立有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来自波斯、大食、西域诸国的穆斯林商人、传教士在这里活动,其中有的人被滞留在河湟一带,与当地居民联姻繁衍后代,这些人构成了回族先民。北宋时期,处于丝绸之路北线的甘肃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横贯青海东西全境的丝绸之路南线成为交通枢纽,大批穆斯林商人活跃于河湟一带,来自中亚、西域的穆斯林商人在西宁东梢门、湟中多巴、大通白塔儿等地区进行大量贸易活动,其中不少人留居下来。在13世纪初蒙古*队西征过程中即在被征服的中亚、波斯等伊斯兰国家组成“回回*”,连同工匠、平民一起随同蒙古*队进入中土,青海作为蒙古进*中原的“屯聚牧养”的理想根据地,驻有诸如西平王奥鲁赤、西宁王答里迷失、西宁王速来蛮、附马章吉和他们的后人,其中奥鲁赤、速来蛮等王室成员及其部众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成了“蒙古回回”,伺时,这些西域回回与蒙古回回与其他民族妇女通婚生育后代,从而成为青海回族形成的主体部分。元朝还有一些外来回回人住青海,如元时任甘肃行省佥事的维吾尔族人薛都尔丁,曾率领部众回回人和维吾尔人落户于民和地区和化隆地区;伊拉克人古土兰巴尼·尔布都来海麻尼本为天方圣裔,他先到云南传教,后又带信徒尔布都利买智地等来到青海传教,最后死在西宁,加之元、明、清时大批中亚人和内地回民在移民潮中和逃荒落难来到青海,也有一些藏族、土族、汉族改信伊斯兰教,融人到回族之中,使回族人口有很大发展。
青海回族原来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后随苏菲派的传人而出现“四大门宦”,伊合瓦尼派创立后在青海信仰人数最多。青海清真寺遍及各回民聚居区,自明清以来,寺院的经堂教育兴盛,清真寺的阿訇不断通过教授阿文和伊斯兰教的经典来培养宗教职业者。青海回族在婚姻、丧葬、饮食禁忌、服装衣饰等各个方面,都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陕西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宝鸡市、安康地区、汉中地区、商洛地区、咸阳市、渭南地区、铜川市,在榆林地区、延安地区亦有分布。陕西的回族先民从盛唐开始即在长安及其东部地区活动,当时阿拉伯人、波斯人来的主要是商人和伊斯兰教传教士,还有援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官兵而后留下的亦不少,在天宝以来的40年间留居长安的即达户,其后,宋、蒙两*在陕南一带作战时亦留下大批回回兵。元代大批中亚、西亚穆斯林东迁来陕,其中赡思丁·赛典赤于至元元年(公元年)出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事时带来相当数量的穆斯林,3年之中达户,其中有不少回族人口。明清时回族人口有很大发展,从哈密、河西、江南、银川、四川等地迁入陕西的回民也不少,历经几十代的繁衍发展,至年前陕西全省的回族人口据推算约有万——万,遍布于全省的七府五州,以关中为最多,陕南则次之,后随着回民起义的失败,大批回民被杀被赶,回族人口急剧下降,减少了十分之九以上。
陕西是回族先民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伊斯兰教教规、教俗比较典范。老教格迪目在穆斯林中影响很大,约有半数的穆斯林信奉它,新教伊合瓦尼兴起后,遵信者愈来愈多,形成了和格迪目平分秋色的局面。俗称“三抬”的赛来斐耶以及苏菲派尕德林耶、哲合林耶在陕西有所传播,但并没有得到发展。陕西的伊斯兰教在关中曾盛极一时,自胡登洲倡办经堂教育以来,全国各地的阿訇、满拉纷纷前来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和基本知识,培养了大批宗教职业者,也为陕西和全国各地的回族培养了不少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陕西回族的伦理道德、生活习惯、节日庆典、“五功”修持、婚丧习俗,都具有伊斯兰的文化特色,其中回族的风味食品和小吃在市场上仍享有盛名,医药文化占有独特地位,其疗法与方剂盛行不衰,疗效显著。
三、*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
*回族人口在自治区内仅次于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而居第四位,在全国仅次于宁夏、甘肃、河南的回族人口也居第四位,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哈密、阿克苏地区。
*回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回族先民途经这里至中原地区经商、传教时即有不少人留居下来。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大批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编成“探马赤*”,驻守*卫戍屯田,有一部分卫戍在和田和今昌吉一带,滕竭儿(今阜康县)于至元年间有屯田回回户。在公元年-年的永乐正统年间,从阿拉伯各地来华经商的穆斯林在*定居,公元年西宁努尔阿訇率领多名伊斯兰教徒来哈密地区传教,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开始推行歧视压迫*策,加之天灾人祸,回族人从各地大批迁往*,乾隆三十六年陕甘回民被集体迁徙*,甘肃迁到乌鲁木齐的即在2万人以上,在大坂城的有户。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大批回民被迫退往*,清*府也在“分而治之”的*策下安置了大量回民,青海湟中县回民起义失败后被安置在罗布淖尔的达人。回族*士戍守*历史久远,清代更是如此,当时仅在南疆西部驻守的回族士兵即达00人。左宗棠进**时也带去了被招抚的陕甘回民起义*组成的部队,直到年马仲英率上万*队入新和解放前夕马呈祥率0*队驻新,这些回族官兵大都留居了*。
*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受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伊斯兰教各教派影响较大,在穆斯林中也有几大教派,主要属“格迪目”(老教),门宦上属于“虎夫耶”,习惯上称为“大坊”,其次为“哲合林耶”,称为“小坊”,“尕德林耶”派占少数,“伊合瓦尼”派只在昌吉、米泉等地部分回族穆斯林中有影响。*回族遵循伊斯兰教的信仰传统、宗教功修、宗教伦理、教法规定,在婚丧嫁娶、饮食习惯、节日礼俗等方面都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他们信仰真主,奉穆罕默德为安拉使者,信守《古兰经)、(圣训)为教义宗旨和行为准则,坚持念、礼、斋、课、朝等“五功”,按伊斯兰教规定来处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及其它各种关系,进行遗产处理和债务处理,要求合法经商、帮助穷人,仗义疏财、赈济贫民。
第二节全国各地的回族
一、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北京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55个少数民族在这里都有分布,而在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数量最大的是回族,总人口在20万以上。
北京回族主要来源于元代,在蒙古*队攻打中都(今北京)之役中,首立战功的就是回回人阿刺浅,此后他被任命为达鲁花赤(行*长官)而留在中都。年成吉思汗西征时,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迫东迁,并有大批穆斯林科技人员、传教士、商人前来中都,也有一部分被编人“探马赤*”的穆斯林就地落户,至年仅在中都地区的即达户,人数约在1万5千人左右。明朝时有大量的回族人口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清朝时逐渐形成了北京回族聚居的情况,其中宣武区最为集中,牛街更成为著名的回族聚居区,其它如崇文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都住有不少回族人口,郊区县的通县、大兴形成了不少回族聚居的乡镇和村庄。
早年北京的一些杰出的伊斯兰教界人士致力于对经堂教育进行改革,成立过回文师范学堂、成达师范、西北中学、北京回民女子中等学校,培养阿汉兼通的新式阿訇和其它人才。新中国诞生后,又成立了伊斯兰教经学院、北京回民学院(现为回民学校)和26所回民小学,并于医院,不少人到过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觐,并有很多伊斯兰教界人士当选为人大代表、*协委员。
天津有41个少数民族,回族则是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在16万以上,市里的9个区4个郊区5个县均有回族人口分布。
天津回族族源始于元代。元代在天津驻有大量*队,在这些*队里包括来自西域的数量很多的穆斯林,他们承担戍守屯种的任务,随后留下来成了当地的农民。同时,随着天津商贸的发展,吸引了人数众多的回回商人、工匠、官吏和农民前来这里。明代永乐年间至天启年间,有大量回族从全国各地迁徙来到天津,形成了大的回族聚居区,接着在清代的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有更大量的回族从各地涌人津门,回族的不断迁入天津一直持续到近现代。
天津回族穆斯林属逊尼派,其中绝大多数为老教格迪目的信徒,极少数属“候鲁思”(意为新教)。天津回族文化水平较高,出现过一些科学家、教育家、书画家、艺术家、医学家和卓有成就的学者教授,而在伊斯兰教界亦出现了著名学者王敬斋和杨敬修(即杨仲明),他们的宗教著作《古兰经译解》、《古兰经大义》在全国影响很大。
河北回族主要分布在沧州市、廊坊市、唐山市、张家口市、石家庄市、保定市、邯郸市及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其他在万人以上的有定州市、青县、*骅市、大名县、沧县、河间市、泊头市、无极县,全省其它各市、县都有或多或少的回族人口。
河北回族是从13世纪以来经过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的。蒙古*队在13世纪的三次西征中,将大批中亚、西亚的居民及工匠强迫东迁,其中有大批人来到河北,他们于蒙古人统一中国的战争结束后留在当地,如当时居住在张家口西南的洗马林一带的穆斯林就有多户,而当时镇守定州的将领普颜帅睦儿就是一个穆斯林。正是大批从中亚来的穆斯林*士、工匠、官吏、商人进入河北后与当地汉族女子结婚生育后代,从而成为河北回族最早的组成部分。在明朝的朱棣称帝后,为填补因战乱而造成的河北人口减少的状况,便下旨把大批回族从全国各地迁入河北,形成了一些新的回族聚居区,也构成了今天河北回族的主要来源。在清朝后期,由于云南和西北等地回民起义的失败和山东一带的自然灾害,也有一部分回民流落到河北各地。
河北回族的伊斯兰教绝大多数属于古行派,又称“格迪目”(老教),少部分属于“新行”、“新新行”和“哲合林耶”等三个教派。回民聚居区一般都有清真寺,清真寺除设有门楼、礼拜大殿、望月楼等主体建筑外,还有沐浴室、讲堂、义学堂、阿訇住房等附属建筑。定州城内礼拜寺的一块元代至正八年所立《重修礼拜寺诏》碑,是目前我国穆斯林用汉文介绍伊斯兰教教义最早的文献,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
山西全省的县(市、区)有个居住回族,主要分布在长治市、太原市、大同市、晋城市,阳泉、榆次、临汾、运城等市区也有分布,其余聚居在农村的58个回族村。
山西回族最早来源于13世纪,当时蒙古*队在西征中让大批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东迁来到中国,很多人定居下来在各地屯田。元末明初,大批回回从全国各地又相继迁入山西,明朝永乐年间实行移民*策,从各地来山西的回民更多,明末清初,不少回民或由于战乱或由于西北回民起义失败或由于逃荒逃难、经商贩运而从各地迁居山西。
山西回族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的教派分为伊合瓦尼派(新教)和格迪目派(老教)。山西回族在饮食、服饰、婚丧等习俗方面,与全国回族大体相同。穆斯林每天的五次礼拜、每星期五的聚礼和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的庆祝活动,大多在清真寺进行。
内蒙古回族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呼伦贝尔盟、巴彦淖尔盟、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乌海市、兴安盟,回族人口多数居住在城镇,一部分住在农牧区。
早在铁木真尊称成吉思汗之际,就有花刺子模境内的各族穆斯林商人来内蒙古进行粮食、铁器和各种手工业品的贸易,并从中原带回金银和丝绸,那时有些穆斯林留住下来。蒙古汗国建立后,穆斯林商人、工匠、*士路经内蒙古而留下了更多的足迹。在蒙古汗国至元代初叶,丰州城内(今托古托)已出现穆斯林聚居区。在明朝时期,大批回族从全国各地迁徙来到内蒙古,至明末清初,从各地来定居的回民不断增多,从而使回族在内蒙古的比例逐渐加大。
在风俗习惯和饮食、婚丧、节庆、礼拜、礼俗等方面,内蒙古回族和各地的回族基本相同,伊斯兰教规定的各项功修和宗教仪式,每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的庆典,都在清真寺进行。
辽宁回族遍及全省多个县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和县城集镇,其中沈阳、锦州、本溪、鞍山、丹东、朝阳、铁岭、营口、抚顺、大连等10城市的回族人口均在万人以上,而沈阳市的回族人口则在6万人以上,回族聚居的地方往往形成回民街和回民村。
辽宁回族是于元末明初从全国各地陆续迁徙来的,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清朝而未间断。在这些迁徙的回族中,有**官宦来沈阳等地定居的,有从山东、河北逃荒、移民和出外谋生来沈阳和辽宁各地的,回族人来辽宁落户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辽宁回族在一年一度的大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来临的时候,都充满了节日气氛,家家户户准备油香、馓子,炖牛羊肉欢度节日,在婚姻礼仪上,除在*府有关部门履行结婚登记的手续之外,往往还举行民族形式的婚礼——写“伊扎布”,在丧事办理上,一般对亡人尸体都实行清水洗、白布裹、土葬深埋等程序,并在丧葬时使用公用“塔布”匣。
吉林回族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吉林市以及九台、双阳、伊通、扶余、永吉、敦化、大安等市、县,其中长春市、吉林市的回族人口均在2万上以上,城市有回族聚居的“回民营”,农村有回族聚居的2个回族乡、10个回族村、36个回族社(队)。
吉林省回族是于明末清初从外地迁入的,迁入比较多的是从山东、河北、辽宁来的回族、还有从西北地区和四川、湖北等地迁来的回族。在清康熙年间(公元年——年)便有部分回民从西北地区来吉林省经商,清代中期以后,从山东、河北等省及辽宁各地来吉林省经商的回族日渐增多,清康熙后期与雍正、乾隆年间,是回族迁入吉林省较多的时期,山东、河北回族自清乾隆(公元年)以后逐渐迁来务农定居,在清代回民起义失败后,还有许多回民及其家属被迁发到吉林。
吉林省回族在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方面,绝大多数属于逊尼派,少数属于哲合林耶派的沙沟门宦支系。省内清真寺大多建于清代,经堂教育随清真寺的建立而逐步发展,一般是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教义,传播伊斯兰文化,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黑龙江省回族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鹤岗、伊春等地。黑龙江回族人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从各地迁入的,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迁到黑龙江的回族更多,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甘肃、*等地。山东、河北一带回民被迁徙黑龙江是进行开垦荒地,西北回民被迁往黑龙江是因反清起义失败后清*府实行分散回族聚居的*策,还有不少回族人从扬州、镇江及山东、河北各地来黑龙江经商而留居下来。
黑龙江的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分为格迪目和哲合林耶两个教派。回族聚居地一般建有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进行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对回民的婚丧嫁娶起很大的作用。
二、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上海回族主要居住在市内,全市的12个区和10个县均有回族分布。从北宋的时候起,即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上海地区的青龙镇经商。元代在上海地区即有回族先民定居,开始出现清真寺建筑,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在清真寺周围落户,到了明朝,因不少回回将领属开国功臣,被朝廷重用,于是便不断修建清真寺,并围绕清真寺形成聚居区,从而形成了当地的回回民族。在明朝末年至清朝中叶,上海回族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地回民来上海的日益增多,在市区形成了一些新的回民聚居区。
上海回族保持着共同习俗和心理状态的伊斯兰民族特点,他们热心研究伊斯兰教,兴建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振兴伊斯兰文化。
江苏省回族散居于全省的11个市和城乡各地,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状态,仅南京市的回族人口即有6万多人,而徐州、淮阴、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6市回族人口亦在5万人左右,其它回族人口较多的城市是盐城市、连云港市、无锡市、南通市,全省农村回族人口较少。
唐宋以来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最早云集扬州从事商贸,有些人定居下来形成聚居的“蕃坊”。到了元朝时期,有中亚、西亚的穆斯林编入的“探马赤*”分驻各地屯田,江苏也不例外,其中还有不少在元朝*府担任官职的穆斯林进入南京、镇江、苏州等地,而明朝时期,随着朱元璋定都南京,大批为明朝建立功勋的回族将士也一起进入南京,全国各地回族也从四面八方涌入南京和江苏各地。江苏回族中,出现过诗词名家萨都刺、航海家郑和、伊斯兰著名学者王岱舆、刘智等重要人物。
江苏穆斯林大多属于“格迪目”(老教),哲合林耶派于清初时传入。伊斯兰教在江苏的传播历史悠久,清真寺遍及回族聚居区,各寺由阿訇执掌教务,穆斯林的宗教活动比较规范和正常。
浙江省回族主要分布在温州市、杭州市、嘉兴市,在宁波、舟山、衢州、湖州、丽水、金华、绍兴、台州也有少量分布。温州回族为阿拉伯穆斯林的后裔,由福建晋江迁来。宁波早在宋代就建有“回回堂”,杭州“像其他伊斯兰地区的街市一样”(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语),来自西亚、中亚的穆斯林“蕃客”主要是由海路来的商人。在元代,随着“西域亲*”(即回回*)随着蒙古*队南下和穆斯林商人从海路陆续来华,到浙江的回族一直没有间断。而在明朝和清朝,回族在浙江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和发展。
浙江回族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在出生、取经名、饮食、节庆、丧葬等生活习惯方面,都保留着较为浓厚的穆斯林特色。
安徽省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阜阳地区、淮南市、蚌埠市、六安市、滁州地区、合肥市,其它地区如皖东南、皖南也有一些分布。
安徽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华经商过程中,安徽境内沿淮河、泗水、古运河、长江一带是必经之地,这里居留过一些穆斯林,并在寿县、定远县等地建有清真寺。在元代,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一带穆斯林工匠很多,元朝廷于至元十八年(公元年)曾将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匠人召至京师(今北京),当时回回*“随处入社”,在居住地形成一些回民聚居区,仅在寿县芍陂(今寿县安丰塘一带)的屯田户先后即达14余人,还有一些回民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迁到安徽,明清以后,又从江苏、江西、河南、北京等地迁来大量回民,这就奠定了现今安徽回族的分布格局。
安徽回族的伊斯兰教派有“格迪目”和“伊合瓦尼”两派,以伊合瓦尼派为多。在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方面,安徽回族和全国各地的回族基本一致,都保留着比较浓厚的伊斯兰特色。
福建省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厦门、邵武、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平潭、同安、莆田等市、县。
福建是回回民族形成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唐初就有为数不少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由海路来泉州进行商贸,一部分人定居下来,在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大批阿拉伯、波斯商人、手工业者、旅行家、学者、传教士云集这里,使泉州成为“蕃客密居之地”。福州在元代亦有阿拉伯、波斯侨民居住。在元文帝至顺三年(公元年),西域穆斯林金吉奉敕为讨平王禅拜官武略将*而率领扬州的“合必*”人(多为波斯穆斯林)来福建,途经邵武时留下一部分,主力到达泉州后在当地安家落户,此后在明、清两代,从安徽、河南、广西等地到福建经商和从外省来担任官职的回族人留居下来。
福建回族在节日庆祝、生活习俗、婚丧嫁娶、饮食禁忌方面与内地回族大体相同,平时在汉语中夹杂使用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在各户的厅堂、大门门楣上往往贴有阿文“杜阿”。
江西省回族人口较少,只有1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南昌、九江、景德镇市等地。回族在江西定居,是从18世纪晚期开始的,当时来自河南、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回族商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定居下来,成为江西历史上最早的回族。清真寺为回族穆斯林提供了寺内礼拜和丧葬设备以及进行宗教活动、商议宗教事务的场所。
山东省回族主要分布在济南市、泰安市、德州地区、菏泽地区、聊城地区、济宁市、临汾地区、潍坊市、淄博市、惠民地区、枣庄市,青岛市、东营市、烟台市也有一些分布。
山东回族人数较多,最早来自于元朝时期从西域东来的穆斯林,这些穆斯林组成的“探马赤*”在各地屯垦过程中不少人定居下来,在山东境内形成了一些聚居的村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穆斯林达官贵族携妻子眷属来到山东,在元末明初和明清时期,从北京、山西、湖北以及全国各地迁入山东的回族持续不断,使回族成分不断扩大。
山东回族在日常生活中,在汉语中夹杂使用一些波斯语和阿拉伯的词汇,回族住户的门楣上往往有用红纸书写或用长砖刻制阿文书体的“杜阿”,平时见面常互道“色俩目”问好,在婚丧习俗、饮食禁忌、新生儿取名、服饰和节日庆典等方面,都带有伊斯兰特色。全省教派以格迪目人数为最多,哲合林耶派人数较少。
河南省回族人口仅次于宁夏、甘肃而居全国回族第三位,遍布于全省17个地市的个县,主要分布于郑州市、焦作市、平顶山市、开封市、洛阳市、许昌市、新乡市、南阳地区、周口地区、商丘地区、驻马店地区、信阳地区,其中回族人口超过万人的有27个市(县),并设有郑州管城回族区、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和洛阳市缠河回族区,另有20个回族乡(镇)。
洛阳是唐朝东都,这里早就是“胡商”、“蕃客”云集的地方,,开封在北宋时是*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也有不少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学者、使者、宗教界人士来此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不少人定居下来,他们的后裔逐渐成为回族来源的一小部分。随着蒙古*队西征的胜利,大批由中亚、西亚穆斯林组成的“探马赤*”来到中国,曾驻*于沁阳、孟县一带,或在南阳、襄阳、开封、洛阳、安阳、淮阳、沈丘等各地聚居屯田,形成了一些回回村镇。
河南回族的教派以格迪目居多,后来一部分人改宗伊合瓦尼教派,伊斯兰氛围在回族中较为浓厚,生活习俗、婚丧、饮食、禁忌均具伊斯兰特色。
湖北省回族分布于全省的81个市县,而武汉市的回族人口又占全省回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他回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是沙市、荆州地区、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回回先民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即已进入湖北,而从元代开始,回回即在湖北定居下来。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年),蒙古*队攻占湖北各州郡时,一些回回上层分子陆续被派往湖北充任各级地方官员,不少人后来留居下来。明代,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回族将领相继调往湖北各地,他们的后裔逐渐在湖北发展壮大,江浙一带和陕西、甘肃、河南也有大量回民来到汉口经商或逃荒流入湖北,从而使湖北回族得以正式形成。
湖北回族都严格遵守伊斯兰教和各项宗教功修,重视因袭传统和宗教习俗。穆斯林大多属于格迪目教派,后伊合瓦尼派传入,但只有少数回民信奉。
湖南省回族、维吾尔族是世居的少数民族,回族主要分布在常德市、邵阳市,这两个市的回族人口占全省回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余回族人口分布在益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沙、怀化、株洲、衡阳及全省各市、县。在回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2个回族乡、3个回族维吾尔族乡、1个维吾尔族回族乡、10个回族村。
湖南回族兴起于元末明初,当时一批随*南下的回族将领进入邵阳、常德等地,其中部分人建功封侯,屯田落籍,繁衍生息,从而形成回族聚居区。另有一部分从事商业和贸易的商贾定居于湖南各城镇和水陆交通要道,成为城市集镇回族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和清代后期,西北等地回民和皖、浙、陕、甘、冀、鲁等地回民或因战乱或因逃荒纷纷迁徙来到湖南。
湖南各地清真寺里除有碑文、《古兰经》、族谱等等之外,还有一些雕刻、书法、绘画等回族名人遗作。
广东省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省份之一,回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广州市区,其余分布于深圳市、肇庆市、韶关市、湛江市、珠海市、茂名市,省内其他地区有少量回族人口分布。早在唐宋时期,大批波斯、大食(阿拉伯)商人的船队即来到广州,聚居在今怀圣寺一带的“蕃坊”,不少人定居下来,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他们逐步融合到回回民族之中。广东回族来源的主要成分,是明代中叶以后从西北、东北、华北以及华东、中南等地陆续迁来的回族。
广东回族的宗教教派属于“老教”,坚持信真主、天仙、经典、先知、前定、后世等六大信仰,严格履行念、礼、斋、课、朝五功。各清真寺一般都挂有“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的清真言匾额,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礼俗中,一般都遵照《古兰经》的规定。
广西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桂林地区,其次是柳州市和南宁市,仅桂林市的回族人口即占全区回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广西回族是从13世纪于元代时随蒙古*队进入的,包括其他各种色目人。自明清以来又从中原以至西南、西北各省迁入大量回民,内地省份的回族移民是组成广西回族民族群体的主要部分。
广西回族伊斯兰教主要实行教坊制,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均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婚丧、节庆、饮食上也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义的要求。
海南省回族绝大多数分布在三亚市羊栏区,这里曾是唐宋以来粤、闽、浙地区与阿拉伯、波斯、东南亚贸易往来中,许多外籍商人和移民进入大陆的必经地之一,回族族源既有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细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也有东南亚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
海南回族的婚姻、节日、丧葬、生活习俗等,都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三、西南地区和港、台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四川省回族主要分布在盐亭、广元、青川、平武、松潘、阆中、武胜、苍溪、宜宾、高县、新都、崇庆、西昌、德昌、会理、阿坝等县以及成都、重庆、泸州、自贡、内江等地。四川回族先民可上溯到唐朝,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部将毗罗在南诏*的配合下,潜袭吐番险要,俘虏2万大食兵,同时,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年)*巢起义*攻破唐朝首都长安,唐僖宗在逃往成都的途中,所带的随从中还有波斯人,另外,唐代中外贸易极盛,首都长安蕃客云集,旅居长安的大食、波斯商贾也有一些人到了四川。在元代时,一些探马赤*中的穆斯林在崇庆州、灌州等地进行农垦,元代著名*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在至元元年(公元年)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事达九年之久,其第三子忽辛曾在大德八年(公元年)出任过四川行省平章*事,其第四子苫速丁兀默里曾任建昌路(今四川西昌)总管,这样,赛典赤·赡思丁父子以及其他回回官员、驿站的回回官兵、工匠加上在四川境内屯田的回回*户和大批回回商人,便构成了元代回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回族在四川有进一步发展,有更多的回族随*或经商入川,云南和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将士入川者不少,回族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在清代定了下来。
四川回族信奉的伊斯兰教,基本上都属于老教格迪目派,尕德林耶教派也发展了一批信徒,其他教派门宦如伊合瓦尼、西道堂、虎夫耶也相继传入四川。四川回族的风俗习惯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给婴儿取经名及饮食、服饰、节庆、婚丧等方面的习俗,基本上和全国各地的回族大致相同。
贵州省回族分布于全省各地,其中毕节地区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约5、8万人,是贵州回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其次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和安顺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现全省有3个回族乡、2个苗族回族乡、2个彝族回族乡。
回族先民于元初到达贵州,忽必烈曾于公元年率10万大**入云南,而贵州省威宁自治县,昔日就是云南管辖的地方,在当年驻扎的*队中有不少回回*士。明初朱元璋征讨云南,其中许多回族*士在乌撒(今威宁)境内屯垦,明末清初是回族移入贵州的一个时期,回族商人和*士中不少人在贵阳、遵义、安顺、镇远、威宁等地定居下来。清初中叶,又从云南迁来不少经商和反清起义失败的回族人士到贵州各地。
伊斯兰教传入贵州有年的历史,现有格迪目、哲合林耶、伊合瓦尼等3个教派,当地回民除宗教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外,还在日常生活中夹杂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
云南省回族人口在全国回族人口中居第六位,主要居住在滇东、滇东北的昭通、鲁甸、会泽、宣威、曲靖、寻甸,滇中的嵩明、西山、盘龙、五华、禄丰,滇南的个旧、开远、建水、弥勒、泸西、砚山、通海、华宁、玉溪,滇西地区的巍山、永平、大理、腾冲、泪源等。
回族先民进入云南最早始于唐代,大批回回人迁入云南是在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年率蒙古*、西域回回*10万人攻占大理,此后众多中亚、西亚穆斯林和*维吾尔人作为官吏、将领、士兵、*匠被派往云南,在赛典赤·赡思丁及其子纳速拉丁等回回官吏、将领的统帅下,分散在云南各地进行屯戍。在明清两代,内地回民大批进入云南,回族人沐英被留下治理云南,明代中期,不少陕甘回族和江南回族随兵部尚书王骥以及其他明*将领多次征讨麓川而入滇落籍,明末又有湖、广等地回族随明桂王永历帝转战各地退入云南,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廷又曾从河北、山东、四川等省区征调一批回族士兵随同回族将领驻防滇东北等地区,使回族遍布云南各地。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事达六年之久,杜文秀领导回民起义坚持斗争18年,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及伊斯兰学者马注、马德新、马联元、傅统先、马坚、纳训、纳忠等人,都是云南回族的杰出人物。
云南伊斯兰教有格迪目、哲合林耶、伊合瓦尼3个教派,回族在婚俗、生育、丧葬、节庆等方面均按照伊斯兰教礼仪的规定进行。
西藏回族多数居住在拉萨市,其余人口分散居住在西藏的44个县中。西藏回族中,包括内地迁来的回族和克什米尔迁来的穆斯林两部分。西藏回族属伊斯兰教的正统派(逊尼派),老年人每天都要到清真寺作礼拜,青年人一般每个星期五去清真寺作一次礼拜。
台湾有回族人口4万人,伊斯兰教在唐代由陆路(经西域)和水路(经南海)传人中国时,由海路传入了台湾。明永乐七年(公元年)至宣德六年(公元年)年间,郑和曾率领一批回族人士路过台湾,此后福建泉州一带的回族陆续有人不断来台,公元年郑成功率20名官兵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台湾,东南沿海一带的一些回族曾与郑成功一起参加战斗。年清*来台时带去一些以使船为生的回民,年台湾光复后从大陆移去部分回民,年国民*当局撤退台湾时也带去一些回族人士。
台湾回族属伊斯兰教的格迪目派(即老教),回族社团主要有“中国回教协会”、“台湾省回教协会”、“中国回族青年会”、“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出版有《中国回教》杂志。
香港特别行*区有穆斯林3万多人,其中回族2万多人,分布于香港本岛、九龙、新界等地。香港回族主要来源于广东省,香港开埠前就曾有广州和肇庆的回族零星迁徙到香港,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又有大批回族从广州和肇庆移居香港,解放前后亦有小部分回族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移居香港。
香港穆斯林来自世界各地,在宗教派别上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之分,其中逊尼派人数居多,中国穆斯林属逊尼派,穆斯林每逢星期五都到清真寺参加“主麻”礼拜,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也到清真寺举行聚礼。
①张天路等《中国穆斯林人口》.宁夏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②见《陕西通志》
③见《多桑蒙古史》。
――THEEND――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