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惊闻北京回族民间学者杨海鹏先生归真。杨海鹏,经名阿里,上世纪50年代生,北京海淀区蓝靛厂人,农民出身。业余从事民族文化研究,80年代曾在《北京晚报》发表一些关于海淀回族文化的文章。近年参与编写《长河之滨蓝靛厂》一书,任编委,其中四篇重头文章《蓝靛厂历史沿革》《蓝靛厂商业街》《蓝靛??五虎少林棍会史话》《蓝靛厂清真寺历史建筑文物浅析》由其撰写。此书由海淀区委海淀*协编写,新华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有史料价值的地方志。杨海鹏先生也是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牛街回族大众读书会的资深会员,曾在读书会做主旨发言并赠书。他热爱读书、潜心治学的精神感染着书友。他的离去使众多师友倍感痛惜。为寄托缅怀之思,本馆特联合牛街回族大众读书会,组发一期对杨海鹏先生的纪念短札,并由本馆志愿者将杨海鹏先生遗作《蓝靛厂清真寺历史建筑文物浅析》手工录入,以供学习提念。
天园也有他孜孜治学的背影
痛悼北京民间学者杨海鹏先生
宗融艺文馆、牛街回族大众读书会
联合选编
谢景懿
牛街回族大众读书会会长
牛街回族大众读书会截止到疫情前共办了场,杨海鹏同学的出勤率在90场以上(为其母送终时段,来不了了,提前请求准假),只要能来,总是到得最早。他家住海淀区蓝靛厂,每每来牛街,需两个小时,换乘三次车,与杨老启勋同学(牛街邮票杨92岁)经常是前后脚进入教室。他们追求知识,酷爱读书,对读书会爱护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做好了课前准备,利用班前的五分钟采访了杨海鹏,我很想知道我们读书会的铁杆会员,是怎样克服困难,不辞路遥之苦,盼着周二读书日来牛街参加活动的。海鹏同学对我说了实话:我把这隔周二的读书会视为主麻日一样重要,在近几年的生活中已成为雷打不动的定制,每次课后的复习、预习不说,就说为老母准备我去上课这半天儿的用品就够我忙的:床的左边依次摆好:汤瓶(罐好温水)、洗脸水、漱口水、便盆等;床的右侧要放好茶盘(沏好盖杯)、暖壶、早点、午饭、剥好皮的桔子等,最后备齐了,老母亲满意地向我挥挥手说,"快去吧,别晚了。″杨海鹏特别强调了一句,平时我出门老太太总是不乐意,唯独去牛街读书会,老人特别支持。听了海鹏同学的一席话,我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多么典型的事例啊!读书会的悦读人就是这样排除万难,争取时间来西二图读书的,偌大的北京,从海淀来宣南,家里还有80岁的老母得服侍,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太值得住在附近的牛街人学习了。
杨海鹏执着求学的精神常在,读书会学友不会忘记他。
李文彩
著名中阿文书法家
我和杨海鹏朵斯提早就相识,他是一位知识丰富的学者和正信虔诚的穆斯林。这是去年六月份尊敬的杨海鹏朵斯提题词,尊敬的李建工朵斯提泼墨为我书写的一幅珍贵墨宝!我非常感谢!杨海鹏与李文彩、李建工
达慧中
学者,编审
博客让我们相遇,成了一群穆斯林文友。随后,有了聚会和活动,在外漂泊的我,有种归属感。读书会里,谈文论道,温馨惬意,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也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彼此砥砺前行。
日月匆匆,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几位文友竟纷纷离我们而去。如今杨海鹏老师在疫情期间,也默默地走了!我与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