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回族聚落泊头,始于元代,当蒙古*队席卷欧亚大陆时,大量阿拉伯人、波斯、突厥族的商人,学者,工匠,*人等进入中原,受到元朝统治者的保护和优待,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大量回回人迁入元都所在地河北,回回人也相继在地处华北腹地落户。当时泊头共有几百户回回,这几百户聚集在城郊南端,生活收入各不相同,有的做官,做*人,享受着国家的俸禄;有的经商,做丝绸、医药、玛瑙等生意;有的是农民,开垦荒芜的土地,种植庄稼,以图生存;有的靠体力利用运河的优势,通过撑木筏和拉纤来养活一家老少。
相传元朝末年,一支船队运载建筑大都的石料、建材由南方沿运河北上,当船队行至泊头时,传来元朝*权已被推翻的消息,押运船队的元朝士兵、工匠无家可归,便滞留在了泊头。明永乐二年,这些人把运载的石料、木材与当地穆斯林一起,建起了清真寺,所以,泊头清真寺素有水上飘来的清真寺之说。泊头清真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平方米,房屋多间,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和庙宇式,寺门、南北讲堂、邦克楼等建筑屋顶上“五脊六兽”,寺门坐西朝东,寺门门扇系朱红大漆,吊耳铜环,门楼宽三米,高十米,上端为武式古棚出厦,单檐歇山,布瓦罩顶,清代彩画梁坊,门楣楷书四字“化肇无极”。大门采用北京故宫午门式样,立有上马石,竖旗杆,在三进院中分设正步石、正冠石、静步石。门楼两侧各有一硬山便门,供人出入,便门两侧有青砖布瓦、古式雕刻、扇面八字墙陪衬,起脊山瓦,兽首勾头,砖雕群腰,墙心镶中方砖,显示了一派官衙威仪,这在全国的清真寺中都是少见的。院落基本可分三重,即前庭院、中庭院、大殿前庭。步入清真寺大门第一进院落,由南北义学堂、前门厦与邦克楼合围而成,邦克楼石雕斗拱,两层攒尖,飞檐高翘,前与大门后与大殿望月楼相互辉映。邦克楼高20米,灰墙红柱,四周以2根方柱筑成围廊,上起四面飞檐,廊柱间加菱形栏杆,上层为厅,下层为阁,全木结构。此楼二层三蒙,重檐轿子顶,绿琉璃瓦罩顶,三层飞檐的装饰物均为绿琉璃瓦制,顶部有木质透雕裙腰板垂花柱。第二进院落,中轴线两侧各有配殿六间,起脊出廊,廊心墙为龟背金池子,磨砖对缝,布瓦罩顶。沿中庭踊路前行登阶,迎面是一木结构的颇具明代建筑特点的花殿阁,门高四米,红柱支撑,雍容华贵,古雅大方,高雅气派,傲然屹立在台基上。花殿阁流檐曲缓,五脊六兽,透雕裙板,通体花纹彩画,其精彩之处,在于使用了层数多、出檐深度大的四跳斗拱,其雕刻艺术水平,堪称艺术精品。穿过花殿阁,即为第三进院落,这是清真寺最主要的建筑部分,包括大殿、南北讲堂、通向大殿的花墙丹墀,丹墀两侧通向南北讲堂的汉白玉玉带桥,更增添了园林艺术风格。大殿正门两侧有楹联一幅,原有明清两代皇帝、太子太保衍圣公等达官显贵的题匾8块,现仅存“清真光明”一块,其它均为年以后所书,其中“圣旨”系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三年(年)为北京牛街清真寺所颁,文革中丢失,年修寺时,又到北京牛街清真寺抄录了原文刻制成匾。泊头市清真寺大殿,是全国起脊清真寺大殿中比较大的一所,规模宏伟仅次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山东济宁清真西寺的大殿。装饰也极为豪华,全殿有卷棚(大殿抱厦)、前殿、中殿、后窑殿四部分。大殿内东西长55米,南北宽29米,总面积是平方米。大殿是清真寺的建筑主体,建筑形式前高后低,巨柱方梁,既宽敞又深邃,一千多人礼拜也不拥挤。大殿建筑分前文后武,前厦与前殿较高,中殿较低,后窑殿则以六角琐尖顶拔起,使之有所起伏。内部巨柱方梁,落架高大,九十九根立柱支撑起八十一个空间,木质互相咬合,悬梁吊柱,雕花刻棱。大殿的窑殿更具特色,它是全寺最高点,亭底匾成方形,砖雕精美,墙壁上装饰磨砖对缝的池子,中心池子四角有砖雕四季花草,造型逼真,六根笔挺、合抱粗细的立柱,支托着六角九层叠嶂式攒尖藻井,柱屏上同样有透雕装饰。六角亭的第二层,四周是玻璃窗,柔和的光线把整个窑殿照亮,立在地上仰望藻井,无彩绘,正中悬下雕花垂柱,工艺精湛。一环扣一环,层层紧扣,一层小一层直到顶端,再加上色彩绚丽的几何图案,愈显建造者巧夺天工、独具匠心。令人叫绝的是,六角亭九层攒尖藻井没有一根铁钉,全部是硬木卯榫,利用几何学原理“勾心斗角”建成,历经多年的风雨考验,无断损和倾斜。可以这样说,建造清真寺者不仅是一个建筑家,数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教法学家、天文学家。它巧妙的将伊斯兰教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中国宫殿建筑形式中。如今,泊头清真寺不仅是回族穆斯林群众正常的民族宗教活动场所,更是泊头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几乎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清真寺参观。清真寺也因此成为泊头市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