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泊头营子镇桑椹现代农业园区
泊头市营子镇有多年的桑椹种植历史。近几年,营子镇桑椹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普及标准化种植模式,全镇桑椹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依托园区项目,大步向深加工迈进,研发出桑椹干、桑椹粉等特色产品,将小小桑果的身价成倍提升。不仅如此,瞄准日益火热的农业休闲游市场,这里还开发出摘桑椹、品宴席等休闲活动,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
几千亩到两万亩,种桑椹有了新标准
桑椹采摘园、桑椹收购点、桑椹干加工厂……从石*高速淮镇口驶下,沿着淮泊路前行,用不了10分钟,道路两侧一个个与桑椹有关的宣传牌便相继映入眼帘,这时,我们便知已到营子镇的地界。
宣传牌的后方,是连片的桑林。车辆前行,桑林一排排退后,好似没有尽头。这些,便是近几年营子镇桑椹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成果。
“原来镇里种椹子的少。主产区就集中在苟鲁道村老树区,种植面积也就余亩。近几年桑椹产业发展起来后,不少人开始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现在全镇有55个村都种上了桑椹,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园区相关负责人李春雨娓娓道来。
在苟鲁道村,我们看到了李春雨口中的老树。每棵树间隔三四米远,树干直冲天际,足有10余米高,树冠伸展如一把大伞。
“这些老树现在主要以观赏为主。”泊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史世*顺手牵来一根枝条,介绍道。“你看,老树的枝干过长,结果部位外移,导致营养在运输过程中就被枝干吸收了,这样不仅结果面积小,而且由于树大过密,产量有限,果品质量也受影响。”
意识到这一点,近几年,园区内各种植户在新栽桑椹时,虽还是保留了本地的特色品种——黑珍珠,但在栽植方式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同于老树的稀植,新树多采用合理密植模式。密植后统一株行距,便于机械化作业。同时,通过修剪将树高做矮、干支做短,让结果部位内移,可以扩大结果面积,增加产量。”史世*说,采用标准化种植模式后,可进行统一施肥及病虫害防治作业。“控制树形后,增加通风透光,还可有效提升桑果品质,提升商品果的生产率。”
眼下,园区内桑椹标准化种植模式已普及,泊头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场管理局、营子镇*府,已经着手制定桑椹生产标准,以此为基础,这里还申请了“泊头桑椹”地理标志产品,正等待审定。不仅如此,今年,以泊头市园农庄园为试验基地,中国农科院的多位专家还进行了修剪、管控等新技术实验,以期进一步提升桑椹品质。
多方发力深加工,小桑椹贮存有术
虽然早已过了桑椹收获期,可走进泊头冠农家庭农场,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甜甜的味道。
“鲜椹6月就收完了,俺们加工成桑椹干后,一年四季都能出货。”农场负责人史金石说,每年鲜椹下来后,农场都要收购鲜果,经过分拣、除杂、清洗等预处理后,再运到烤房中烘干,回凉后便是可以走向市场的桑椹干成品了。
“工人会按不同的等级进行分拣,有的椹干可以走向食品市场,还有的流向药材市场同样赚钱。”在史金石看来,桑椹加工成干,不仅可延长其贮存期,更是身价提升的大好机会。“收购鲜椹,贵的时候也就四五块钱一斤。但是加工成干后,一斤可以卖到20余元。赶上市场高涨,甚至可以突破30元。”
对于营子桑椹的变身史,泊头富源桑椹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焕涛同样深有体会。“桑椹走鲜货时,每到收获期,天津、北京,还有石家庄、衡水的大市场俺们都要跑遍。没办法,要是不及时找客户,椹子就得烂在地里。现在烘干加工,不仅保鲜不发愁,市场也拓展了,现在都是客商来找俺们,不愁卖。”
话虽如此,可桑椹成干,却并不是万无一失的。6月是华北地区的雨季伊始。每到这时,加工户们都提着一颗心。“烘干后桑椹还要晾晒回凉,赶上连续雨天,不能完全成干,损失不小。”李焕涛说。
如何解决农户们的心头之患?园区也找到了答案——阳光房。在冠农农场的加工车间,记者看到,一块空旷的场地上由钢架、玻璃搭建起了余平方米的阳光房,四周还安装了排风扇。
“阳光房可有效挡雨、挡风、挡尘,提高桑椹干的品质。加工期,我们一天就可产出1万多斤桑椹干,也不用担心天气。”史金石笑着说。
与冠农农场一样,园农庄园也正向深加工项目迈进。“依托园区项目,一期,我们计划建设平方米的深加工车间,涵盖烘干车间、阳光房等多个设施,明年就可投入使用。二期,要建设低温干燥车间,使用低温技术帮桑椹速冻成干。三期,开发酵素、桑椹酒生产业务,让桑椹物尽其用。”庄园负责人胡兵介绍道。
休闲旅游摘不够,文旅结合桑椹更红
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桑椹品质;打造高标准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园区……近几年,园区一二产业迈开了步伐,成效不菲。与此同时,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园区内特色农业文化旅游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
晚秋,漫步在古桑文化景区,树影婆娑、草木清新,别有一番秋韵。秋风起,几片*叶无声飘落,好似不忍打破这难得的寂静时光。自泊头桑椹崛起之时,这片老树区亦声名鹊起。每年桑椹采摘季节,特意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看中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火热的人气,园区也顺势建起桑文化展示区、古树观赏区、休闲采摘区、河畔野炊区、新品培育区等多个功能区,意在打造集桑园休闲观光、桑文化展示、餐饮休息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不少种植户也尝试着发展休闲农业,如今也人气“爆棚”。李彩霞是泊头市三厂种植基地的负责人,近几年,每到桑椹成熟期,接待前来采摘的游客成了她的新工作。一些已经熟识的游客,往往在5月初便会向她打电话询问开园时间。再到正式开园时,即便是工作日每天也游人如织。
“赶上丰收期,每天基地要接待千人左右。从5月底开园到6月中旬,俺们接待的游客可超万人。”李彩霞说,通过采摘走向市场的桑椹,身价也成倍提升。
不仅如此,为了让游客们能够玩得尽兴,基地还特意请大厨以桑椹产品为原料研制出“桑椹全宴”。
漂着油花的汤水里,紫色、绿色的面条交织,这是用桑椹挂面、桑叶挂面制作而成的“鱼香双丝”,“麻辣双鲜”则取材桑叶馒头、桑椹馒头……一道道让人垂涎的桑椹食品,成了基地的“网红”。为了让游客们畅享自然原味,他们还将餐厅搭建在了树林间。绿意纱网间,品尝着特色桑椹宴,已成了让游客们难以忘怀的一大美事。
普惠农户,小桑椹托起扶贫大业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除了让园区内各经营主体受益,更是惠及了不少贫困户。
早年丧夫的赵荣既要照顾年迈的婆婆,还要照料残疾的大伯哥,对于家里的土地真是有心无力。桑椹产业发展后,她果断将土地流转给了园区内合作社,不仅每亩地可收获元地租,受雇到合作社打工,每天还可挣薪资60元。
赵荣还只是小桑椹带动起的贫困户之一。在园区内,各合作社和企业会优先吸收贫困户就业,为贫困户种植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工企业也会优先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旅游采摘优先照顾贫困户的种植园。贫困户将土地流转出来,可以挣到地租,来园区打工,还能挣到薪资。有的人还以入股的方式加入桑椹特色产业上来,还能享受分红。如今,以资本为纽带,园区将不少贫困户与实力较强的市场经营主体组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带动了他们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