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妇幼保健院退休医生杜艳凤讲述医改的故事
提示:年,年仅20岁的杜艳凤从沧州卫校(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毕业分配时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泊头,医院的一名医生,一干就是46年。从最初的缺医少药看病难,到如今的医疗条件飞速发展,几十年来杜艳凤对医疗事业的发展感触颇深。
与新中国同龄的杜艳凤,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了亲戚。在养父母的呵护下,杜艳凤一天天长大。上学后,杜艳凤的学习成绩特别好,在那个年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是特别重视,可养父母知道女儿爱学习,尽管日子过得清苦,却从未动过让杜艳凤辍学的念头。初中毕业后,杜艳凤考入了当时的沧州卫校。告别了养父母,杜艳凤开始了自己的求学路。
就在她对未来充满希望时,不幸的消息传来——养父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养母患上了癌症。为了筹钱治病,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可仍没能挽留住养母的生命。就在杜艳凤打算放弃学业回家照顾养父时,当时的泊镇*府相关领导决定,将老人接到当地的养老院,让杜艳凤安心去沧州求学。感动之余,杜艳凤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作贡献。
年,杜艳凤毕业了,分配时,她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她要用学到的医学知识来医治四乡八邻的病患。就这样,医院的一名内科大夫。至今,数字“76”还清晰地刻在杜艳凤的心里。“医院报道时,花名册上排名第76位,要知道,医院服务的群众除泊头全市的群众外,还涉及沧县、南皮、东光等地的群众,可全院的医护人员和行*人员加在一起才76人。”杜艳凤说。不光是缺少医护人员,医院只有三个科室——内科、外科和妇科,而且全院的病床加起来还不到张。医院最先进的设备就是一台X光机。医院做的第一个“大手术”,杜艳凤仍然历历在目:“那是年,由时任外科主任的赵中华主刀为患者进行部分胃切除术。在没有医疗设备的辅助下,赵大夫就像现在的设计师,手术前画起了一张胃部的图纸进行参考。”杜艳凤笑笑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各项事业开始迅猛发展,各地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也日益显现出来。年,医院进行了搬迁,新医院不仅就医环境上了一个新台阶,医院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科室细化,泊头市妇幼保健院随之成立,杜艳凤和另外几名同事成为儿科的技术骨干。工作之余,杜艳凤把精力都放在了业务学习上,因为她知道,只有不断地“补充”自己,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期间,她通过自学拿下了大专文凭,医院搭建的平台,先后到沧州、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进修,业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基层干久了,杜艳凤深知群众就医的难题——“看病贵”。“当时虽然群众的生活条件有所改观,可对于困难群众,特别是那些靠土里刨食的农民兄弟来说,遇上个重大疾病,也许就要花上地里几年的收成,谁舍得啊!”杜艳凤说。
杜艳凤所说的难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标志着全国城镇职工医保改革的开始,也是我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开始。随后的几年中,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年,为了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我国提出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正式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我就是医改*策的最大受益者,我的双腿膝盖患有骨关节炎很多年了,这几年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出行,今年2月,医院做了双膝关节置换,一共花了十多万元,我只需自费四万多元,省了不少钱。”杜艳凤说。
然而,对于这次手术的体会,绝不只是*策利好。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医院的对接,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津优质的医疗资源。“说实话,之前不是没有考虑过手术,可是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咱这里根本做不了。这下好了,不用舟车劳顿,在家医院的专家为我做手术,搁在以前,真是连想也不敢想。”杜艳凤说。
如今,虽然已经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但杜艳凤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