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赵传奇
上一回我们说到,沧州拳师凭借一手漂亮的八极拳,打败洋人、尽显燕赵男儿的英雄豪气。除了八极拳,在沧州还有一种武术也相当厉害,那就是六合拳。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又留下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说起六合拳,起源相当悠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传说中,这种拳法是少林寺的一个烧火僧人创造的。这个烧火僧人叫许那罗,长得不起眼,却独具慧根。他在烧火做饭闲暇之余,看着其他僧人练武,日子久了看出了一些门道,自己创造出一套可攻可守、刚柔并济的拳法,很快在武僧之中流传开来,成为少林拳中重要的对练套路。
为什么叫六合拳呢?“六合”指的是什么呢?
有三种说法。
一是指自然界的六个方位,也就是东、西、南、北、上、下。
二是指人体的六个部位,也就是手、足、肘、膝、肩、胯。
三是指拳法演练所需要的内外三合。“内三合”指“心、意、气”三者相合,“外三合”指“手脚、肘膝、肩胯”三者相合。内外合一,即为六合。
《沧州武术志》记载:明朝万历末年,六合拳传到河北泊头,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那么,它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传到泊头的呢?
相传,明朝万历末年,有一个南方的侠士张明,四处游历,路过泊头清真八里庄(也就是当今红星八里庄)时,染上了重病,奄奄一息。他也算是命不该绝,八里庄有个姓曹的人,无意之中发现了张明,把他带回了家中,找郎中给他看病。经过一番悉心照料,张明的身体慢慢好起来了。
泊头这个地方,老百姓也都喜好武术。曹家有个男孩儿,叫曹振朋。这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每天早上在院子里刻苦练功,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张明看在眼里,觉得这孩子是个练武的好胚子,很是欣赏。为了报答曹家的救命之恩,就收曹振朋为徒,教他六合拳,一教就是好几年,直到曹振朋完全学会为止。临走的时候,张明还送给曹振朋好几卷拳谱。
打那以后,六合拳就在沧州泊头生根发芽。后来,曹振朋将六合拳传给儿子曹寿,曹寿传给了泊头镇的石金可等人。他们在泊头镇开门授徒,前来拜师学艺的人非常多,出了很多武林高手。
六合拳的传人里面英雄辈出,据说,四世传人石金可用两个手指捻碎半摞铜钱;五世传人石金省能轻松举起大石磨,人称“黑旋风神力千斤王”。
其中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英雄,他一生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成为一代豪侠,跟燕子李三、霍元甲、*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这位大侠是谁呢?就是大刀王五。他又留下了哪些故事呢?
坚定不移,王正谊如何长跪不起拜师学艺?
百折不屈,小五子怎样广交朋友行侠仗义?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是河北沧州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小小的年纪,就知道帮着母亲干活,到了12岁,就能撑起这个家了。从小到大这般磨练,也让他变得孔武有力。
这时,王正谊想要拜师学艺,只要学得一身好武艺,就再也不怕别人欺负。当时,沧州这一代最有名的武师是谁呢?六合门的李凤岗。他是道光、咸丰时期著名武术名家,因为精通拳术、尤其善使双刀,被武林人士称为“双刀李凤岗”。王正谊听说了双刀李凤岗的大名,想要拜他为师,却吃了闭门羹。他在李凤岗的家门口长跪不起,以表示自己的诚心。
李凤岗被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了,收他为第五个弟子,师兄们都亲切的叫他“小五子”,外面的人也叫他王五。
王五没有辜负师父的重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身上那股子拼劲儿甚至超过了几个师兄。李凤岗看在眼里非常喜欢这个能吃苦的徒弟,把一身本事都传给他。青出蓝而胜于蓝,几年下来,王五的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
眼瞅着徒弟一天比一天强,李凤岗很是欣慰。可是没有社会经验、空有一身武艺也不行。李凤岗琢磨了一下,就把爱徒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化龙,一起押镖赶赴济南,行走江湖开阔眼界。打那起,王五开始了他的镖业生活。在押镖过程中,他广交武林豪杰,即使遇到强横之徒,也尽量以功制服,刃不染血。江湖朋友称他为“侠义之士”。
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逐渐成长起来。到了同治十年,也就是年,王五告别了师傅,一个人出去闯荡江湖。他先到了天津,后来又到了北京,经过朋友的介绍,在一家镖局当了镖师。
同行的人见他年纪不大,说话又是乡下口音,以为他是个乡巴佬,没有什么真本事,只不过打着师父“双刀李凤岗”的名号混碗饭吃而已。这些人瞧不起他,就找机会刁难他。
有一天,十几个镖师成群结伴来“拜访”他,想和他比试武艺。王五不想得罪人,一开始非常客气的招呼他们,以礼相让。可是对方为首的大汉出其不意向王五打来,王五拳臂一挡,把大汉打得连连后退了好几步。
而那个大汉不服气,紧接着第二拳又打来,王五出右手一拔,转身一个“凤凰垒窝”,“扑通”一声把大汉打倒在地。王五抬起腿想要踢他的小肚子,可是又收了回来,给那人留了几分情面。
十几个镖师见王五腿脚利索,出手不凡,连连赞叹,更因为他脚下留情而感动。一时间,大刀王五的精湛武功、高尚武德传遍京城。
六年以后,王五攒了一些积蓄,再加上朋友们的帮助,他在北京半壁街创办了源顺镖局。他给镖局立下了四条规矩:一,重要镖车要亲自走镖;二,来访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就热情款待,赠送路费盘缠;三,要帮助穷人,冬天送棉衣,夏天送单衣;四,春节时要赶着马车载着吃穿用的东西周济穷人。
由于王五严守戒规、走镖谨慎、收费合理,再加上他乐善好施、救助穷人,赢得了大家的称赞,众人赠以“德荣感化”匾额。没几年时间,镖局就发展壮大起来,共有前后两个大院,房屋34间,镖师50多人。
镖师干的都是刀口上舔血的活,押镖在外,难免遇到一些劫匪。王五也不例外。光绪十九年夏天,王五接了一趟镖,亲自押送着十万多两白银从北京来到天津。当他们的船行到下西河,遇到一个大麻烦。
这时候,对面来了一艘船,船头上站着三四十个彪形大汉,为首的就是横行当地的“赛绞龙”闽清。当闽清得知押镖的人是威震四方的沧州大刀王五时,心中有些发毛,想要罢手。可是又怕手下的人会嘲笑自己,心想就算截镖不成也要会会王五。
闽清豁出去了,举着长枪就朝王五刺了过去,王五挥刀相迎。眼瞅着枪尖要刺进王五的胸膛时,王五拿刀猛撩,震的闽清虎口都麻了。他想抽枪换招,王五一刀就劈在了他的左肩膀,枪脱手落地。
闽清连手中的武器都被打掉了,狼狈不已,可是王五却没有乘胜追击。闽清感觉自己的左肩膀很疼,却没有伤到筋骨,就知道王五有意放他一马,又是感激又是佩服,拱手称赞王五,跟他结为朋友。
这样的事儿数不胜数。王五闯荡江湖几十年,广交各路英豪,切磋武艺,威名远扬。东到江浙,西至陕晋,南到湘鄂,北到辽宁,只要见到镖旗上有“王五”二字,就没人敢冒犯。
义薄云天,王正谊如何临危不惧英勇就义?
侠肝义胆,霍元甲怎样不惧危险安葬好友?
大刀王五德义高尚,大江南北的武林人士都把他奉为“祭酒”,也就是武林中的首领。他不但义薄云天,而且还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当时,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王五跟谭嗣同情投意合,彼此以兄弟相称。王五不仅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还亲自传授谭嗣同刀、剑武艺,希望能在变法维新中助他一臂之力。
可是,维新派中没有人马,没有刀枪,只依靠一个光绪皇帝,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很快,由于袁世凯的出卖,西太后发动了*变,幽禁了光绪,下令逮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领袖。王五得到消息后,立即去找谭嗣同,劝他到日本避难。可是谭嗣同下定决定为变法事业牺牲,希望以此警醒大众,最终被抓进大牢。
谭嗣同被捕入狱后,王五还联络武林志士,密谋营救谭嗣同,打算劫狱,却被谭嗣同竭力劝止。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监斩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冒着生命危险给谭嗣同收尸,还在家中密设灵堂接连七日祭奠,又置办上好的棺材,亲自扶棺送往湖南浏阳安葬。
为了帮谭嗣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载琦、荣禄,可最终也没办成,但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更加强烈。
两年后,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慈禧借助义和团驱逐外国侵华势力。国难当头,王五率领手下的人马,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后来,八国联*攻入北京,慈禧出逃,清*反过手来帮助洋人围剿义和团。对此,王五痛恨万分,说:“太后专权,权臣卖国,清*不抵御外敌,反而杀戮同胞,令人心寒。想要消灭洋人,必须反抗大清朝廷,如果不反抗,国家没法富强,老百姓没法生存。”
眼瞅着清兵杀过来,义和团首领张德成劝王五赶紧外出躲避。王五却说:“大丈夫宁可立着死,绝不苟且偷生。”最终,清兵将源顺镖局团团围住。王五执刀迎战,杀死了几十个清兵,最终寡不敌众被捕,被八国联*枪杀于前门东河沿。王五就义前大义凛然,高呼:“大丈夫生不能报效正义,以躯而殉大业,死而无憾!”一心报国的一代英豪,就这样惨死在卖国贼的屠刀下!时年56岁。
大刀王五名震京城,人人都听说过他的威名。清*府想要杀鸡儆猴,把王五的头颅挂在朝阳门城门上悬杆示众。王五的家人没法给王五入殓,伤心不已。
消息传来,惊动了一位声名赫赫的大英雄,谁呢?就是大侠霍元甲。他跟王五是沧州同乡,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听说王五遇难的消息后,霍元甲悲愤不已,立即从天津赶到北京,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武功,在夜色的掩护下,神不知*不觉的爬上城墙,将王五的头颅取回,送回了王五的家中,又在“老残游记”作者刘鄂的协助下,终于将王五的身首合葬,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当天晚上,霍元甲就在王五的故居住下来,也算是跟老友道个别。
王五去世之后,镖局停业。他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和谭嗣同的宝剑,都被他的夫人保存在北京崇文区西半壁胡同13号院的源顺镖局中,每年王五的忌日,都要把大刀拿出来祭奠王五。到了年大炼钢铁时期,王五的青龙偃月大刀和谭嗣同的宝剑都被当成废铜烂铁扔进了炼钢炉,使后人无法瞻仰这位大侠的风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现如今,六合拳在一代代拳师的传承下,发扬光大。年,六合拳第八代传人石同鼎在泊头市兴建了一座六合武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武术人才,他的弟子多次在国内外武术比赛上摘金夺银,六合拳的威名享誉海内外。
这正是:
运河武乡出豪杰,大刀王五真悲壮。
时代传人助武*,泊头六合威名扬。
(魏胜敏主讲韩伟解说)
作者简介
梁勇:人文学者。河北省人民*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客座教授,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大型历史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作品还包括:《文化资产价值论》《京津冀挽起一带一路》《燕赵文化史·秦汉卷》《京津冀文化一脉概论》《大美雄安》等专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