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你还记得年,在天水玉泉观创办的国
TUhjnbcbe - 2020/11/3 14:48:00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tslf/

国立五中的老师们

天水抗战前期闭塞落后

年5月1日

国民*府教育部在

天水玉泉观创办了国立五中

该校的设立

对天水的教育事业促进很大

国立五中的老师们

赵文慧

天水抗战前期闭塞落后,年5月1日国民*府教育部在天水玉泉观创办了国立五中,该校的设立对天水的教育事业促进很大。其大力提倡讲练结合,注重学生技能训练,并自制教具、编写教材,推广直观性教学方法,效果良好,学生在全省统考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其教法和学风、校风对天水当地学校影响较大。由于他们来自文化教育发达的中东部省市,文化水准较高,知识广泛,思想活跃,这就给千年古城天水带来了活力,也使当地学校师生接受外来的新知识,眼界也开阔了。国立五中本是专为接收来自沦陷区的学生,由于办学数年,受到地方各界的大力支持,所以招春季始业班,分配给天水本地3%名额,例如霍松林、董鉴泓、丁恩培、王效仁等曾考入该校就读并相继考入名校。该校的建立来了一大批沦陷区的老师,一时名师云集,他们大多毕业于民国前期时的北大、清华、北师大、南开、北洋、燕京、中央、山东大学、山西大学等名校,并且不少人曾在高等学校任教,多半是大学的讲师,甚至教授,学有专长,另有一些是刚从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毕业的新秀,这些人的到来给古城天水带来了新的文化。其时,国立五中的高中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思想活跃,有受教于吴梅、*侃等国学大师的高足薄坚石老师,他主讲中国文学源流课程;也有受教于曾、祖、父三代高甲的宿儒陈前三老师,讲授《诗》《易》《左传》及清诗等课程;还有讲古典诗词及现代文学的诗人及学者陆会川。国立五中师生远离故土,国难当头时,同舟共济,教风、学风甚佳。一个学校,主体当然是老师和学生。一座学校的生命与传统的传承,说到底还是在于活生生的老师和学生们。记述历史,就是记述这些人在这段时间内的活动。国家民族如此,一个学校的校史亦是如此。正如《天水县志》所载,国立五中在甘肃教育史上占独特一章。“五中的教师,不光教国文的水平高,教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的,都堪称一流。听过他们的讲课,真是终生受益。我受益最多,也比较亲近的,要数李可亭老师和秦方伯老师。”(霍松林《松林回忆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年3月第1版,第41页)为了怀念国立五中师生艰苦学习、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启迪今人,激励后学,笔者查阅大量相关史料,撰写了部分国立五中的老师传略,力求再现抗战时期那些教育救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虽然当年师长如今皆已作古,但那些曾经呕心沥血谆谆教诲五中学生的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历历在目,玉泉观的翠柏苍松山色庙影伴随晨钟暮鼓的朗朗读书声和激昂慷慨的《大刀进行曲》的歌曲声时时萦绕在五中校友们的耳际,回荡在天靖山的上空。抗战八年中,国立五中为祖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虽然国立五中早已成了历史名词,但天水人不会忘记玉泉观与国立五中相结合谱写的辉煌史诗,作为后学应该记住五中老师们的丰功伟绩。他们和学生一样,大多数没有携眷属,孤身抱着抗战救国、敬业育人的信念,以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均深深地感染着五中学子,为学子后来的成长和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影响了无数学子的一生。凡是在国立五中上过学的人,都不会忘记他们的培育之恩,都会对他们报有无限的感激和眷恋。

薄成名(—),字坚石,山西五台县人。著名学者,元代散曲研究的名家。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是吴梅、*侃诸国学大师的高足,其后又受教于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年薄先生曾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晚年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薄老师年6月任教于山西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出版《中国文学源流》(世界书局出版)专著,并有许多论文发表。他不仅专长中国古典文学,而且对诗、词、歌、赋的写作也很精通,尤其爱好昆曲的演唱,并能操笛伴奏,使人百闻犹新。薄先生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抗战前曾任教于太原平民中学,他同情并保护进步学生,帮助受反动派迫害的学生逃离虎口,其中有的学生后来成为国家的领导干部。—年任教于国立五中高中部文组,讲授中国文学源流。据其弟子霍松林先生介绍:“他给学生授课,即以《中国文学源流》专著为教材,人手一册。他讲课生动活泼,讲课中间随时提问,曾问我有关先秦史传文学的问题,我的回答超出他的讲授范围,受到他当众夸奖。此后,我经常登门请教,受益良多。当互问互答、兴致勃发之时,薄老师往往唱一段昆曲,那是他跟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学的。他唱昆曲,师母便吹笛伴奏,那是他给夫人教的。”(霍松林《松林回忆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年3月第1版,第40页)“通过他的讲授,我对国学有了较系统知识。”(霍松林《佛殿书声》,选自《霍松林选集》第四卷《随笔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年10月第1版,第78页)年任教于天水扶轮中学,兼第一班班主任。年先生调任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年病逝,享年70岁。专著有《中国文学源流》、《国学概论》。

图为:国立五中首任校长查良钊(左一)年参加清华大学校庆,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胡适南开大学秘书长*钰合影。

陆会川(—),山东临清人。诗人、学者。生于一个生活贫困的家庭,弟兄四个,他排行四。虽然贫困但聪慧过人,父亲和三个兄长辛勤劳作,让其苦读诗书,8岁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攻读经史百家,诗文名骚一时。“五卅惨案”,日寇火烧济南,他被迫辍学回到临清成为了一名国文教师。当时诗文和书法很快就崭露头角。由临清县*府安排到临清第一完小教书,后又调入临清下堡寺五高任国文教师,年,提升为校长。在当校长期间,陆会川拆除了附近村的两座寺庙,扩建校舍,广收学生,培养了大批学子,为以后的抗战培养了很多骨干力量。“七七”事变后战火速及燃烧到临清。重阳节前夕陆会川从卫河口登上船只,开始了流亡生活。经新乡、郑州、灵宝等地的流离颠沛,于年初到达西安。当年清明节前,又历尽艰险到达天水,在国立五中秦安县初中二部任教国文兼年级主任,讲授诗词及现代文学。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马作揖在《老师,我想念您》一文中写到:“他高高的身材,紫红色的脸庞,面带微笑地和全班同学见面、交谈。他没带家眷,孤身一人,视同学如儿女,同学们感到很欣然。于是学校成了家,老师成了父母。开课后,陆老师编印讲义,自刻蜡版自印。古代散文有欧阳修的《秋声赋》、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现代散文选讲鲁迅的《秋夜》。先生说,讲不完让我们自己先复习。老师讲文学就是生命力的表现,会以历久弥新的魅力给同学们带来家的温暖。”(《山西教育》,年第5期)年到年马作揖在国立五中秦安初中二部和礼县分部上学。当时国文老师便是陆会川先生。一个文人就是这样,当看到国破家亡的景象时,按耐不住内心的悲愤和激昂,他毅然投笔从戎,到战区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工作。年,陆会川再次成为教师,赴秦安县国立五中初中部任教。先后在省立天水中学、清水国立十中任教,培养了大批抗战生力*。陆会川是文人,更是一名出色的诗人,就注定了他用诗歌记录抗战历史。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陆会川耳闻目睹国破家亡的悲惨场景,他将爱国之心、恋乡之情、愤世之痛、忧民之苦抒发于诗歌中。日寇无条件投降后陆会川写了大量诗篇并书赠朋友。他像杜甫一样,在官*收复河南河北失地时,欣喜若狂,甚至“忽闻涕泪满衣裳”。他沉醉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流露出对回转故乡临清的美好憧憬。年2月,离开故土25年的陆会川病逝于西安。去世前,他把孩子叫道床前,告诉孩子们: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只有一部诗稿。他,是诗人,流离颠沛中拿起了笔,写下了多首诗歌。国恨家仇丰盈着每首诗歌,思乡情结无不流淌在字里行间。陆会川在流亡各地过程中,不断创作诗歌,并用毛笔小楷书书写,辑录成集,并自署名为:《天外楼诗稿》。在这部厚厚的诗稿中,他按自己的流亡之地分为《离乡集》、《天水集》、《秦礼集》、《张川集》、《清水集》、《信阳集》、《西京集》、《续吟集》等八集,共收录了多首诗歌。他是一位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有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自身的流亡经历和感受,写出了大量反映抗战的诗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抗战史诗。《天外楼诗稿》(大众文艺出版社,年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陆会川去世52年后,陆会川的堂孙陆金桥出资为陆会川出版了抗战诗集《天外楼诗稿》,陆金桥是陆会川二哥陆清贵的孙子。

陈前三(—),又名陈连绶,字前三,男,汉族,山西平定县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祖父都考中进士,其父是最后一科举人,霍松林先生云:“曾、祖、父三代高甲的宿儒,因而从小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霍松林《松林回忆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年3月第1版,第40页)因此古典文化根底很深,直至晚年,先生对《诗》、《易》、《左传》、《史记》等经书尚能背诵如流,诗文写作亦多佳品。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后任山西平定中学国文教师。抗战时期于年随战区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即第七服务团)到天水,年任天水国立五中高中部国文教师,当代古典文学的名流霍松林曾在五中受教于先生,他说:“另一位国文老师陈前三学问渊博,讲课生动。我在薄、陈两先生的影响和指导下博览文史哲著作,开始写学术论文。有一篇论《周易》的文言文深受他们赞许。”(霍松林《佛殿书声》,选自《霍松林选集》第四卷《随笔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年10月第1版,第79页)“他为我们讲过许多诗文名篇,不说讲解精辟,光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已能使侧耳倾听的同学们在很大程度上领悟诗旨文意。直到现在,我还能模仿他的强调朗诵吴梅村的《圆圆曲》。我早年读过《易经》,很有兴趣,却未能深入;幸而遇到精于《易》学的陈老师,机会难得,便利用课余时间,在陈老师指导下认真学习,写了一篇论文,受到陈老师和薄老师的赞许。”(霍松林《松林回忆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年3月第1版,第40页)后任教于天水师范、省立兰州中学、国立兰大附中,年任教于天水扶轮中学(铁路中学),兼任第二班班主任,年8月天水解放后继续留用,年8月调入天水师专任教,讲授古典文学等课程。

陈前三先生在国立五中上课时是先让学生提问,直到提不出问题他才开讲。他博学且精思,刚正,豁达,淡泊名利,深受师生们的赞扬与敬重。在五中时校方强制集体加入国民*,先生坚拒不从。先生医术很高明,诊救过危病同学多人,且不畏权贵,市府专员及其家人求医屡邀屡辞,而对百姓则不问贫富、曾否相识,一概为之诊脉命方,不取分文。先生《腊梅》诗云:“体圆性逸容常敛,骨傲心虚首总低。”可谓先生一生之概括。年2月先生病逝于天水,享年68岁。当今诗词界的名流霍松林、著名诗人牛汉、马作揖常讲,他们的成就与陈前三先生的奖掖分不开。五中校友李明经教授撰写挽诗以示悼念:“垂老失明好息机,听泉林下愿终违。陇头水暖花初发,山右云闲客未归。生耐风霜常正大,死留气韵自芳菲。及门愧我无成效,欲赋招*泪满衣。”李明经的诗表达了学生们对陈前三老师的沉痛悼念之情。陈先生的弟子、知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给诗人钮宇大的《范词今填三百谱》“序”中还说过:“抗战时期,作揖兄与我同在天水国立五中高中部学习,同受陈前三、薄坚石两位国文老师的赏识,交情甚笃。”(钮宇大《范词今填三百谱》,远方出版社,年10月第1版)马作揖说:“是的,松林兄厚朴雅重,深沉敦厚,学养有素。陈老师大赞松林的作文功力不同凡响!松林兄、牛汉兄,我们三人不同班,但同受陈老师的教育,我则学识浅陋,一事未成。陈老师是我们学诗的领路人。”(马作揖《老师,我想念您》,《山西教育》,年第5期)陈前三先生学识可贵,也血性的讲学与作人,他的千秋功业,是他洞察大局的心与学生的心和文章的情相融俱化,在文章的明理处、细微处、动情处尽情发挥,教书育人,豪气纵横!霍松林先生云:“我高中毕业时,薄老师、陈老师都作了送别诗,我们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分别后仍有联系。年春节,监督我劳动改造的红卫兵都回家过年了,我便坐火车偷偷回老家探视。路经天水县城时到天水师专去看望陈老师,并在他家住宿。他也受到冲击,告诉我四个字:不忧不惧。自己并无任何罪行,忧什么,惧什么?”(霍松林《松林回忆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年3月第1版,第41页)

图为:国立五中高中部国文老师薄成名先生编著的课本

高象九(—),原名高金铸,年4月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潍城区)城西关城市贫民家庭。曾历任山东省民*厅副厅长、山东省民盟副主任委员等职。高家七分祖茔地,两间小房子,生活异常困难。高象九13岁时才进入私塾读书,后转入潍县丁氏小学读书。在这期间,因家庭困难,他只能“忙里偷闲”,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摆小摊,赚钱糊口,维持生计。15岁时,在姐姐家的资助下,高象九考取了济南正谊中学。中学毕业后,因生活所迫,经同乡康仰之介绍,高象九谋到一份在济南津浦铁路工务段当一名修路工人的工作。虽名为修路工人,但他所做的工作则是抄抄写写。就这样,他白天作为“学生”上学,晚上作为“修路工人”抄写,在山东大学中国哲学系半工半读地上了两年学。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哲学系。年8月在济南乡村师范任国文教师,赞助在校读书的中共*员组织“读书会”。年8月,任掖县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校长。曾聘请一些思想进步人士任教。鼓励学生阅读进步的社会科学书籍。年,邀冯玉祥将*为全体师生作抗战救国报告,恳切交谈救亡图存之道。年,率九中师生流亡大后方,对师生作妥善安置。年,经冯玉祥将*推荐,先后任陇南战区教师服务团组长、甘肃天水国立五中秦安分校校长、重庆国立专科艺术学校教授兼总务长及国民**事委员会战地委员会校阅组委员、中央银行子校校长。在这期间,曾随冯玉祥将*从事*协活动,在那里结识八路*办事处的王梓木,经王介绍,曾与叶剑英参谋长晤面。叶参谋长鼓励他回山东时,也到解放区看看。年秋。高象九由山东返回重庆,王梓木再次引荐他到八路*办事处,受到周恩来副主席接见。叶参谋长让他向八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山东解放区情况。年秋至年冬。任重庆艺术专科学校主任。年冬,经冯玉祥将*推荐,任山东救济总署鲁青分署第五工作队队长、济南办事处总务科长,并兼潍县救济总署工作队长。年1月加入中国民盟,参加过一些进步活动。年决定从重庆奔赴山东解放区。他来到中共中央代表团驻重庆办事处,请周恩来副主席开具证明文件,一路颠簸,安全抵达山东解放区。年任潍坊市立新华中学校长、大成印刷公司总经理、光华供销公司总经理,及潍坊特别市协商会副主席和潍坊特别市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等职。年9月,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会代表。年后历任山东省民*厅副厅长、山东省民盟副主任委员等职。“文革”中受到错误冲击,惨遭迫害。年,当选为省*协委员、常委。年因旅途劳顿,心脏病猝发,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7岁。

图为:国立五中师生徒步翻越秦岭

张乾一(—年),原名张元亨,山东省临清城西彭紫固(现属临西县)人。少年时曾在村塾读书习文,斐然成章。18岁时入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立聊城第二中学,于年毕业,随即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就读。在青年时代,因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信科学与民主,深信教育救国,从北大毕业后,便以教育为终生事业。开始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因学生酷爱国文,师生间情谊款洽,“促膝于风雨晦潇之夜,论文于春花秋月之晨,朝夕过从,赏奇折密,质疑问难,教学相长”,欢悦之情,溢以言表,使他深感从事教育事业是最快乐的事业。代表作品《侘傺轩说经》。年,因受不住黑暗环境的压抑,转辗于绥远,所任五族学院、女子师范、职业学校、第一中学的国文教师,年,又到开封任*官学校教师(张自忠将*任*校校长),是年10月,受省教育厅长何思源邀请,返回临清任省立十一中学校长,任职九年,致力于国民教育,学校一度复兴,增至十班,有学生余名。“七七”事变后,同师生结队流亡。途中曾赋诗抒怀:心中万感不自由,我生不辰罹百忱,东亚徙起恶风云,困难究在何时休!年,转辗于西安,又至天水,曾任国立甘肃中学(即国立五中)三分校校长即秦安泰山庙初中部主任,陕西第八战区教师服务团委员。抗战胜利后,历任西安技艺师范学校、*医学校国文教师及国立兰州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年5月西安解放后,他在陕西教育厅设立的教师学习班结业后,历任西安市立一中、二中语文教师。年至年,任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因武训问题殃及改任西安市在职干部学校教师,后调至市五中任教。年参加民进。年由市五中退休,定居西安。张乾一虽历经艰辛,却始终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着,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年在他九十寿辰时,其弟子著名诗人臧克家曾书写一幅条幅以志敬贺:“人间无术驻童颜,灼火残阳半壁天。美愿如花成硕果,优游度过百年关”。为庆祝老师的寿辰,济南美术学院教授张彦青作了一幅水墨画;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刘又辛书写了横幅:“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著名宋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邓广铭也送来了自己的著作《岳飞传》……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竟受到许多著名学者、教授的尊敬。张乾一先生终生重视自我进修,他认为,如果疏忽自我进修,术业荒疏,徒然敷衍课本登台讲学,一定不会讲好。为此,他边教边学,手不释卷。即使垂暮之年退休在家,也是每天诗书不离手。在他去世前,仍精心整理梁启超的朋友吴秋辉先生的遗著《侘傺轩说经》,于年3月去世,美愿未遂,终成遗恨!

张聘珍(--),名崇儒,山西榆次东阳镇上丁里村人。年毕业于太原山西省立一中。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曾赴日本考察学习。他积极投入五四运动,是太原成成中学的主要创办人之一,首任董事长。此后一直在山西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曾在忻县中学、成成中学、山西省立一中、太原女师、阳兴中学等校任教。年至年担任成成中学训育主任及教务主任。年任太原阳兴中学校长。年起兼任山西省教育会常务理事。年冬日寇占领山西之前远赴西安。年在甘肃天水任国立甘肃中学(后改为国立五中)初中部主任,国立五中校长(教育部派张继任查良钊校长,未到职,旋即改派隋星垣为校长),后赴陕西洋县任战区中小学教师山西服务团(后改第八服务团)团务委员兼主席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太原,年至年在太原师范学校任英语教员,后又赴成都,年至年任四川省立女子中学英语教员,并曾代理训育主任及总务主任。年冬调回山西,被分配至武乡县中学参与创建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一直担任外语教研组组长。在教师缺乏的情况下,还担任数学、语文、植物以及体育等课程教员,一直到年(时已76岁)才退休。(《太原教育志》第十八章人物第一节有传略)、《榆次教育志》、《晋中历史人物》均为他立传以志。月13日《文化时代》报以《人民教育家—张聘珍》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

崔继龙(—),字述周,河北晋县人,清末民初时毕业于湖北省武昌高等师范学堂,后赴日本学习考察教育,回国后一直任职于保定、正定等教育界,后任晋州教育局长。“七七”事变后,先生举家流亡天水,任教于国立五中,兼教务主任。年任天水扶轮中学首任校长兼地理教师。崔先生一贯推崇科学知识的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工作一丝不苟,以身作则,即使子女亦不例外。先生经常亲自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树立勤奋学习的良好校风。在教务上聘请一流人才担任各科教师,购置各种教学设备,充实图书仪器和标本,教学质量成为一流。

禚获襄(—),字赞庭,山东诸城人。青少年时就好学进步,崇尚思想革新,毕业于沈阳高等师范学堂,专攻文史,后留学日本考察教育。民国初回国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为国民**员,参加过声讨袁世凯的护国义勇*、五四运动等。禚先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天津扶轮学校校长、济南一师、女师教务主任、校长等职,教授国文、历史等课程。抗日流亡到天水,曾在清水国立十中、天水国立五中及天水中学、天水五五中学(系国立五中解散后师生创办的平民中学,年9月1日建立,校址在万寿庵,又名向家庵,年并入天水县中)任教。先生一生提倡民主、博爱,他在教学或演讲中,大力鼓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服务。他的语言生动形象,循循善诱,说服力极强,受到广大同学的推崇与爱戴。同学们接受他的先进思想,在心里埋下革命的种子。年禚老师被错划为右派,受到极不公正的*治打击,“文革”中更是备受迫害,他像爱护生命似的保存下来的许多珍贵图书和资料,以及著作手稿等,均被当作“四旧”及“右派”的笔迹焚毁一尽。遗憾禚老师没能等到对四人帮的审判,不幸于年逝世。

冯振乾(—),山东寿光人。曾用笔名“红林”、“东野矛”。毕业于师范学校。抗战时期长期流寓于甘肃各地,在多家报刊任副刊编辑,并执教过国立五中礼县分部,任国文老师,酒泉国立河西中学在内的多所学校,先生的文学功底深厚,常在《大公报》副刊发表诗,是年代著名的诗人,曾被誉为当时的“西北三大作家之一”,合著有《三人行》。自年3月始担任国立五中国文教师(其时牛汉已毕业),深受学生爱戴。他经常劝同学们不要浪费时间,刻苦读书,他经常说他读过的书有一车。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读书兴趣和写作能力,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名著,在他的引导下,各班学生都办了一些“壁报”,他都给以指导。先生还兼任礼县中学国文课,指导办《绿地》壁报。他授课,基本不按课本内容,总是选一些名著名著向学生介绍。先生是诗人,在五中任教期间为学生讲授了多篇古诗,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春望》等等,同时介绍一些语法修辞,引起一些同学对文学产生兴趣。学校撤销时,先生给一位学生赠言:“笔,就是战斗。”以示鼓励。年秋,气候逐渐转冷,上作文课,先生出了《一叶知秋》的作文题,因为同学都是流亡学生,孤身漂泊异乡,特别是河南十三教养院来的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没有寒衣过冬,都有思念亲人的思乡情绪,深深感动了冯先生,激发了他怜悯之心,面对全班学生他流了眼泪,于是在全校师生中发起募寒衣活动,分部的同学们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伸出友爱之手,给教养院来的同学,每人做了一件棉衣,在礼县度过了两个冬天。解放后曾在陕西、四川生活。年供职于《川西日报》副刊编辑部。毕星星在《流沙河与山西》一文中说:“《川西日报》还有个记者冯振乾,年在副刊工作,和流沙河他们做同事。不知加入过国民*什么组织,年被捕枪决了。”(《随笔》,年第6期)流沙河和著名作家西戎谈起此事,西戎感叹:“我多次劝过他不要用真实姓名发表文章,他偏不听。当面叫他改用笔名,他改成冯正千,还不就是冯振乾。每次都是,他的文章一登,检举信就来了。唉!”流沙河是著名诗人,其说可信。然而牛汉的文章曾经提到过有人在文革期间在陕南见到过冯,云:“冯振乾我(牛汉)一直未见过面,对我格外关心,主动写信给我,提醒我写诗应当谨慎点,说兰州国民*当局已经盯上我了。冯振乾当时是国民**队的一个下级*官,他的诗多次在重庆、桂林、成都等出版的报刊上发表,在邹狄帆、姚奔编的《诗垦地》发表过不少诗,大部分抒写大西北的生活,情境开阔深远。经他介绍我加入了成都的海星诗社,才有缘在《诗星》上发表了歌赞天水的小诗《山城和鹰》,还有充满悲凄的理想主义情调的诗剧《智慧的悲哀》。建国后听说冯振乾在陕西,文革期间有人在陕南见过他,人活得困窘,与诗早已诀别。我永远感念这位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曾经活跃在大西北的诗人,我只记得他是山东寿光人。”(牛汉《我早年的一段生活和创作》,《抗战时期国立五中》,《天水文史资料》第11辑,年版)关于冯振乾的失踪至今是一个谜。按照流沙河的说法冯振乾在年镇反运动战中于成都蒙难的可能性大,若如此,时年刚好40岁。在年代的西北现代诗歌运动中,诗人冯振乾在诗歌创作、理论探索、诗刊编辑、指导青年创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对牛汉等左翼诗人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较大帮助。其诗作在西北、西南颇有影响,兼具沉郁、忧愤与悠远、静思之美,融合了新诗的战斗性与审美性,呈现出较为独特的诗歌风貌,且其注重对西北地区特有风情、民俗的发掘,抒写了*旅生涯的生命体验与战斗豪情,所创作的“新边塞诗”应在年代诗歌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年创作诗歌、散文及文艺评论余篇,其中诗歌创作最为丰富。年结集出版诗集《古矛集》(与朱古力合著),尔后又有部分诗作收入《三人行》(与人合著)。诗集《秋图》于—年间由成都莽原出版社出版。可谓是年代的一位重要诗人,是现代文学史、诗歌史上的又一位失踪者。

任少安(—),字传鼎、铸九,生于辽宁宽甸县农家,自小受传统的私塾教育,民国改入新办学校学习。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系,不久因贫辍学。年秋,又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年毕业,任教于北平二中。抗战时期流亡迁徙,经河南、陕西至甘肃,任教于平凉师范,年到天水国立五中、天水女中任教。年任职于宝天铁路局,同年11月奉命筹建天水扶轮中学(当时称郑县扶轮中学天水分校)并担任国文教师直至退休。先生热爱教育工作,一生教书育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获奖二十多次。他业余喜欢集邮,多次在省市和铁路局集邮展览中获奖,被列入《甘肃省集邮家辞典》、《中国集邮名家辞典》。性格直爽谨慎,热爱体育锻炼,每日必练太极拳、剑,常年不辍,著有长寿歌两首,其一云:少劳多素,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车多步;清心寡欲,劳逸适度,心胸开朗,延年益寿。先生教学一世,清贫一生,无甚财产,只有诗文与《家训》留传给子女。

李仲威(—),字可亭,号弓园,河北成安县人。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执教于济南女子高中、济南师范及曲阜师范等学校,对新学兴起贡献颇多。年任河北大名师范校长,首创幼儿师范与音乐艺术专科,对当时当地的文化建设与社会文明之推进颇有影响。年春,任成安县教育局长及县立中学校长,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教育,创成人识字教育班,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工作。“七七”事变后,先生携家流亡至西北,曾任教英语于国立五中、天水中学及扶轮中学。先生教学精益求精,深入浅出,学生兴趣盎然,深受欢迎。年后任教于兰州大学。解放后先生任教于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大)英语系,不久参与西北民族学院筹建工作,并在该院任教。年病休移居北京市,致力于编译写作,著述及译作颇丰。先生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教学有方,平易近人,颇受尊敬。于年12月病逝,享年82岁。

王新春(—),天津武清县人。青年时期就读于南开中学和保定中学,年至年在燕京大学教育系英文副系学习,毕业后经老舍先生介绍到济南第二职业学校任教,兼教务主任。“七七”事变后举家逃亡天水,任教于国立五中、天水中学、天水县中及天水扶轮中学。他博学多才,业余爱好京剧艺术,并擅长京胡演奏,经常为大家表演,以提高学生对京剧艺术的欣赏,普及京剧艺术。年先生被错划“右派”遣返北京,蒙冤20年。年经老朋友邓颖超同学帮助,才得以昭雪。先生于年病逝,享年82岁。

王佑铭年生,河北赵县人。年大学毕业,“七七”事变前任教于天津河北中学,抗战起随校迁到河南伊川,后河南失守,搬迁至陕西,再迁至甘肃秦安,路经天水时,任教于国立五中。年春任兰州甘肃高等工业职业学校高中英语教师,后升任校长。解放后学校改名为甘肃省工业大学,先生任工大校长。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再受迫害,迁居于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工作的女儿家,不久造反派强制迁出西工大,转至农村租房独居,再受打击遣返原籍河北赵县,无亲可投,孤老一人,生活艰苦,度日如年,困境可想而知。“文革”后期学校复课,先生义务任教英语,颇受欢迎。不久许多中学英语教师闻风而至投师请教,均耐心帮助,后组织全县中学英语教师进修班,先生不要报酬,并为学员捐赠参考资料,传教经验,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质量,受到广大师生的爱戴以及领导的重视,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河北省成人教育先进人物,登报表扬奖励,被选为*协委员,不久“右派”平反,调回兰州,恢复甘肃工业大学校长之职。

吴绍庸(—年),著名国画家。辽宁人,出生于辽东,早期学生时代曾就读于沈阳艺术专科学校。“9·18”事变后弃学,抗战之初辗转内地,在西安携妻随战区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即第七服务团)到天水,后又转入国立五中任美术老师。国立五中解散后流寓于天水、兰州两地以卖画为生。吴绍庸早年随名画家善少飞学习西画,抗战胜利后学校解散,他留居天水,遂改画国画。由于他的写生素描功底特别好,除画有传统的山水花卉翎毛等画种之外,他擅长创作兼工带意的古今人物绘画。他所画的历史题材人物画有“文王访贤”、“卧薪尝胆”、“韩信乞食”、文姬归汉”、“竹林七贤”等令人称道。尤其是“十八学士登瀛洲”最为天水人士所偏爱。特别是具有浓郁的天水乡土气息农家民俗画、写生画更令人们赞誉。他所创作的农家小院祖孙三代合庆丰收图,一种合家团圆、鸡禽满园、瓜果满架、金*的玉米挂满树杈架间,火红的辣椒吊遍屋后窑前的丰收场面,深受人们的无比喜爱。在当时,吴绍庸是天水画界面向生活,反映劳苦大众画风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天水画界一扫临摹旧风,得到了天水青少年的爱好和学习,当时受吴绍庸写生画的影响,天水出现了一些很有名气的画师。后来,为了大力提倡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再次由吴绍庸和张世禄合作,他们所创作的画,起到了教育人民和鼓舞人民的作用,并在老一代天水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吴绍庸的写生画,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表现技法上较清新和自由。此画在空间处理上,真实而浓重,远影虚淡,更接近真实的自然风景。他的“渔、樵、耕、读”四条屏,峰峦层叠,云气迷蒙,水天相接。渔民粗衣短衫,满面风霜,形象纯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再加上他奔放的笔墨,纵横挥洒,静中显动,反映了他写生画的独特创作艺术风格。

李可亭,国立五中高中部英语老师。霍松林先生说:“李老师教英语,要求在课堂上大声朗诵,课后熟读。每两周有一次英语作文。”(霍松林《松林回忆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年3月第1版,第41页)

史步蟾(—),原名史桂林,字步蟾。据牛汉所述其祖上为蒙古族,后改为汉族,山西定襄县下西关人。当代著名诗人牛汉父亲,其为大儿子。年毕业于定襄县立农业学校。年8月至年7月在山西朔县第三甲种农校学习。后是一名乡村教师,早年怀有革命热情,曾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到北京大学旁听过两年。大革命失败后,他狂热的革命激情一下子就被泼灭,回到家乡虔诚地种地。年考入山西省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年毕业。年9月到年7月在太原市教育学院附中兼任国文教员两年。年8月到年10月在定襄县立中学任国文教员。年10月到年9月,七七事变后,携大儿子牛汉经太原、至西安,参加国民*府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后改称第七服务团)到天水工作(年春即来天水)。年10月到年7月,由服务团派往武山任小学教员一年,甘谷国立五中初一部任国文教员一学期半,天水灵源小学半学期。年8月至年1月在天水县立中学任国文史地教员。年2月到年3月,在天水师范任国文教员(高师部语文老师)。解放后任该校教育主任一学期。年4月至年4月底在天水中学任副校长。年任天水师范校长,同年11月调任天水专署文教科长,年12月撤销职务。年8月任天水师专中文科教师,是该校第一批教师。自年7月至起任民盟天水县第一、二、三、四届副主任委员(年7月到年),民盟甘肃省第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年8月—年8月)。病逝于天水,葬于玉泉观后面的山上。牛汉在《我早年的一段生活和创作》中说:“我的父亲史步蟾在天水执教二十多年,年在天水去世,遵照他的遗愿尸骨安息在玉泉观的山头,他生前经常兀立在这山头眺望远远的南郭寺。”(天水市*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战时期国立五中—天水文史资料》第11辑)按照牛汉的说法,他父亲是年去世的,而天水师范学院在年5月17日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还记得年,在天水玉泉观创办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