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安装在自行车上管的孩童座椅,小朋友可以坐在上面。通过大梁和斜梁的设计,这个座椅可以稳固不晃动。想起这些,让人回忆满满。大国防、红旗、马灯、拉线开关等,除了草鞋以外,我几乎用过里面的所有东西。
记得家里买的大国防是.40元,红旗是71.30元,都是那时候的大物件,后来才有了儿童座椅。这已经是64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还没有自行车,妈妈只能抱着我们去上班……这些都是不易的回忆,与今天的生活完全不同。现在,谁还需要自行车呢?
2、我们家乡称之为套萌子,是放在马、驴、骡子脖子上的,用来防止被磨伤。
3、在六七十年代,手表不是随便就能买的,需要凭票购买。不仅是因为价格昂贵,更多是因为根本买不到。那时候,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往往需要找人走后门。我有一块年通过熟人在上海买的上海牌19钻手表,价格是元。现在这表还能正常使用,就像新的一样。80年代的时候,这款手表的价格是元,大约是两个月的工资。
4、合川蜡梗火柴你用过吗?记得背面写着十六个字:“蜡梗火柴,抗风力强,不用木柴,保护森林!”还有河北泊头火柴,那是国内最大的火柴厂,还有山西平遥火柴。
5、这里我们叫它折子,与之配套的是一个用绵槐条子编成的圆筒形的囤。这些囤是用篾条编成的,宽约5到60公分,长度根据需要定制,可以囤积几百甚至上千斤的粮食。它们主要用于存放刚收获的麦子和稻谷。高梁杆外皮是制作的主要材料,将其浸泡在水中,直到不易断裂,然后取出压平,再用刀去除内部的瓤。
6、我们这里叫扇车,通过手摇操作,上面有粮食入口,下面有粮食出口,主要用来吹走粮食的外壳,如稻糖和麦糠等。使用后,可以得到干净的稻谷。
7、簸箕,用来吹走粮食的外壳,比如稻糖和麦糠等。在我们农村,有些家庭至今仍在使用,你还记得吗?
8、我这里叫蚕泊,蚕在上面吐丝结茧。通常是将五六条拼在一起,结满茧后,几十张放在温室里用木炭烘烤,之后再剥出来卖给外贸公司换取外汇。烤过的蚕蛹香脆可口,小时候我经常吃。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农村的传统用具正在逐渐消失,被新的产品所取代。
9、这叫麦扠子,农村妇女用它在麦子收割后整理麦杆,去除麦叶和杂乱的部分,然后摔掉麦粒。保留的上部麦杆土话叫麦稭挺子,可以用来编织麦杆鞭子和其他工艺品。这也是当时外贸的收购项目之一,现在农村还有部分妇女从事这项工作。
10、火镰是一种古老的取火工具,它比钻木取火更为先进。使用时,通过高碳钢和硬石相撞产生火花,点燃火绒,形成火源。火绒不是普通的棉花,而是有纤维的灰色物质。使用火镰前,需要将火绒稍微拨开纤维,然后在火石上压下,用火镰撞击火石,点燃火绒,这样就可以点燃烟锅里的烟草。
11、这个工具叫“泥屐”,有多年的历史,雨天外出时绑在脚上,防止泥泞弄脏鞋子。后来传到日本,成为了他们使用的“木屐”。
12、提到木钻,我想起了以前家里有这样的工具,二叔会使用它进行木工活,除此之外家里还有刨子和锯子。
13、劁猪刀子,在60年代是每个农家必备的工具,劁猪是那个时候社员和生产队的重要技能,足以养家糊口。
14、不知道70后是否熟悉这些,80后可能就不太了解了,但50后应该还记得这些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