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亿斤,这是年全国粮食的总产量,它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30.5万亿元,这是工业增加值的总额,它让中国坐稳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位子;
万人年,这是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它让中国拥有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从基础薄弱到创新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工业、科技三大领域改天换地的变化,书写了中国经济崛起的辉煌篇章。
农业:从“吃不饱”到“换着花样吃”
山东聊城大杨村,58岁的老杨望着田地里一垄一垄的大豆满心喜悦。再过一两个月,这些大豆将加工成豆腐、豆浆、腐竹、素鸡……送到全国各地的餐桌上。
从“吃不饱”到“换着花样吃”,中国用了不到70年时间。7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跑出了加速度:
从年全国粮食产量亿斤,到年的亿斤,用了17年时间;从年的多亿斤,到年的亿斤,仅用了6年时间。
年粮食产量突破亿斤大关,年突破亿斤,年再上新台阶,突破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亿斤,比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
70年来,中国不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百姓餐桌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良。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70年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年拖拉机还不到台。70年后,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年拖拉机已有万台。
以前流行农民进城打工,现在时兴城里人下乡创业。截至年,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万人。
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70年来,一系列“三农”改革创举不断推出,中国农业从生产基础薄弱逐步走向农业现代化,农村和农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从一穷二白到制造业世界第一
河北沧州一个名叫泊头的小县城里,80多岁的王广义回忆起年轻时的工作:到泊头火柴厂领材料,回家手工贴火柴盒。当时,以泊头火柴厂为代表的国内火柴企业,改写了中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
而后,依赖“洋油”“洋灰”“洋车”的历史也被一一改写。70年来,中国工业从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中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年起稳居世界首位。
70年来,中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业增加值从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6倍,年均增长11%。
原煤产量增长倍,钢材产量增长倍,水泥产量增长倍,平板玻璃增长倍,化肥产量增长倍……一个个几何级的数字变化见证了70年来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蜕变。
高技术装备类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年,我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产品产量分别达18亿部、3.1亿台、1.9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在70%至90%之间;汽车产量为.9万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
70年前,中国仅有少量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70年后,高铁动车组、核电、移动通信、语音识别、掘进装备,已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从工业弱国到制造业大国再到制造业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中国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科技:研发人员从不足人到总量全球第一
神舟飞船、北斗导航卫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国产大飞机……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彰显着70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大跨越。
70年前,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起步,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不足人;70年后,研发人员总量已经达到万人年,是年的6.2倍。自年以来,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随着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也实现历史性突破。年,研发经费投入达亿元,是年的倍。自年以来,研发经费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跨越新世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70年来,科技兴国战略下的中国实现了科技实力从大幅落后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原文转自: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