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的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如期来临。
作为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主要活动,5月29日上午,全市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召开。会前,市科协组织30余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先后到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观摩。置身项目建设现场、产品展示中心,大家无不为近两年来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举手点赞,对日渐清晰的富强滨州美好愿景信心满满。
座谈会上,8名来自高校、企业、医院、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代表,围绕学习贯彻市“两会”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践行“七强之路”、落实“七富之举”,谈了体会认识,提了意见和建议。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深化地校企“三方合作”
实现校城共赢发展
滨州学院副院长、教授胡波
自去年市“两会”召开以来,我明显感受到,滨州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不断向好、局面不断向好、态势不断向好,科技成果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发凸显。
尤其是,我市把科教融合作为动能转换、产业转型、产品升级的第一动力,谋篇布局,致力建设平台载体,加快渤海科创城、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建设;致力吸引人才资源,实施万名大学生、千名硕博士进滨州“双进工程”。同时,“一城两院八校”建设的全面推进,抓住了制约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让滨州的科技创新有了更高、更大的“梧桐树”和“蓄水池”,更强、更暖的“发动机”和“孵化器”。
滨州学院扎根滨州办学66年来,已经成为滨州重要的人才高地、重要的科研创新源泉、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富强滨州”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我建议:
进一步优化政策、机制等软环境建设,突出问题导向,发挥地方特色,健全校地互动发展机制,推动地方、高校、企业三方实行“契约式”政策支持、“常态式”校企合作、“共享式”人才管理,形成“党委政府搭台、高校人才支撑、企业产业带动”的校城融合新路径。
滨州市与驻地大学共同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协议,明确工作政策。比如:在人才方面,引导区内企业与大学共建共用各类人才平台载体;在学科产业对接方面,帮助企业与大学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创业创新中心共建方面,打造大学创新激发区和创业孵化圈;在科研实验场所及成果转化中心共建方面,各个园区为人才提供实验场所及成果转化中心等。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助力富强滨州建设
航桥新材料科技(滨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何振波
航桥科技公司于年11月18日创立,是一家以研发生产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使用的高端铝合金材料为主的科技型企业。针对汽车轻量化发展的趋势,公司成功研发了国内领先的新型高强铝合金,目前在商用车用全铝合金传动轴锻件产品和反作用力杆锻件产品得到应用,这类产品属于国内首创,填补了该类产品的国内空白。
公司注重科技投入,依托硬件保证技术创新。一是建设项目设计过程始终秉持“先进装备保障关键技术”的思路,对重点设备及非标设备的重要部件均采购国际一流产品;二是注重试验仪器设备的投入,投资余万元建设了平方米的实验室,采购各类国际先进实验仪器设备40余台套。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力,实现企业发展高端产品的战略目标,今后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借助公司现有科技人员和研发仪器设备,积极融入到滨州市“一城两院”的建设和运营中,充分利用科技平台开展基础性科研工作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努力打造面向全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
二是进一步深化人才引进工作。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柔性引进国内外铝行业的专家学者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将建立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技人才收入挂钩考核机制,设立期权池用于核心技术人才的长久激励。
三是加大产学研用结合力度。在保持现在与中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与国内一流的工业性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待条件成熟时与国外同类的研究机构合作,为企业下一步走出国门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和支撑。
加强科技驱动
让东方地毯走向世界
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工程师韩洪亮
近年来,东方地毯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投入,东方地毯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全国生态地毯技术研发中心等陆续完成搭建和运行,构建起了多功能综合研发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内外创新资源,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目前,东方地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近余件,主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20余项,产品研发连续10年上榜行业年度十大类创新产品。
科技创新不足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坎”。今年的市“两会”进一步明晰了富强滨州建设的路径,提出“科教融合的滨州创新,是发展转型升级关键抉择”。这让我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下一步,东方地毯将继续在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自主创新等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继续做好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继续在创新平台建设、平台运营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改善,让平台发挥最大作用,把新材料、新技术更好更多地应用到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提高设计项目的产业化水平。
二是继续做好校企合作。进一步与高校深化校企合作项目,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实现车间、实验室的互相交流和融合,让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面世。
三是继续加强自主创新。将在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发力,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体系,依托企业现有创新平台,持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将设计驱动创新、客户互动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三方面继续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让东方地毯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地毯行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不拘一格办研究院
引领化工产业集群升级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蔡颖辉
京博控股集团公司年成立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京博研究院),连年保持了每年数亿元的科研投入,年全公司科技研发投入接近7亿元。目前研究院有专职研发人员多人。
多年来,京博在科技工作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绩:一是丁基橡胶和溴化丁基橡胶消化吸收完成,打破朗盛和美孚的垄断,具备在全球范围和朗盛美孚竞争的条件;二是开创性的实现了聚丁烯合金的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三是聚丙烯从聚合生产到加工改性,再到制成品的全链条研发——生产互动,提高了竞争力;四是芳纶系列产品由无到有,进军高性能纤维;五是生物技术支撑了环保平台,以技术力量服务区域水处理、水净化和绿色经济发展。
多年实践下来,京博研究院模式主要积累了以下经验:
一是科技开发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应当成为社会科技研发的主体。企业办研究院是大势所趋。但是,企业办研究院,要在学术性基础研究和技术性应用科学研究之间寻求平衡。
二是企业办研究院要不拘一格,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也要不拘一格建立机制。本着“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京博研究院根据行业和公司发展的需要确立研发方向和课题,由科技工作者竞争性争取研发担当人的岗位,同时把相应的经费、工资奖金调度、人员聘任的权利都交给课题担当人,充分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实现科技工作的自发创造力。同时,一旦研发目标达成,公司亦给与与转化价值相关联的奖励。
三是科技研发工作要开放和活跃。一方面京博研究院贴近生产和经营,提炼和定义方向、难题、目标,另一方面联合广泛的社会资源和研发力量,既能不断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又能大大缩短技术开发的周期。
助推优势产业发展
实现农民“增收有道”
无棣县小泊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国利
我是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者。自年开始,我从一名农业技术员干起,30年间一直在农村基层第一线,致力于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市“两会”刚刚结束,我认为,“市之强,强在乡村振兴”“民之富,富在增收有道”,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指明了方向,为基层工作划出了重点。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将在科技创新推广的同时,在基层组建起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推动基层农业技术、产品、营销等全方位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发展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年,我牵头提出了“盐碱地‘吨粮田’”建设项目,即在盐碱地上通过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实现粮食每亩年产一吨,该项目成功后将成为全国首例,并将为我市粮食产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发展本地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提高我市小枣产业品质,提升品牌竞争力,计划在原有枣树品种基础上发展适宜不同阶段采摘的优质红枣品种3—5个。
三是着力跨越基层科技创新不足这道“坎”。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我将着力打造基层农业技术科研平台,提供农业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规模实验到成果转化的“一条龙”服务。同时,依托高层次人才,发展和培养本土农业技术人才和乡土专家。结合各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对粮食、枣业、苗木等专业合作社骨干、种植大户进行培训,把这些“农民兄弟”培养成懂农业、爱农业、会经营的土专家、土秀才,建立乡土人才队伍。
尽己所能助推滨州
构建“治未病”大健康体系
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洪波
我在湖北一线坚守期间,所在的滨州科研团队——滨州医学院间质性肺病研究团队,也在为抗疫贡献着力量。团队自主研发了2种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发现新冠肺炎病人常遗留有肺纤维化后遗症后,团队就利用先前的研究基础,从基础到临床对该后遗症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并尝试应用自主开发的新药“肺复康”对其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我主要从事对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相关工作。在零距离接触过新冠肺炎患者之后,我更能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民之福,富在健康保障”。瞄准“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目标,我们医务工作者则无旁贷。
开展临床研究、改善临床实践是每一位医务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不忘初心,严格遵守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继续发扬抗疫精神,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自己的终生目标!我和我们团队也会继续努力学习,以攻克医学难题为己任,潜心研究;不断提高自身医疗能力、精进医术,让滨州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甚至国家级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院中青年力量,我会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向老专家们学习的同时,认真做好年轻医生的教学和带教,培养新人,让医学后继有人。作为一名科普志愿者,我会继续努力做好医学科普工作,当好滨州健康宣传大使,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疾病,怎样预防疾病,为滨州构建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大健康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助推企业和地方高质量发展
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研究员林风华
多年来,渤海活塞坚持“科技创造市场,诚信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始终不渝推动科技创新。
夯实科创平台。建设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公司科技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保持在5%以上。
引领行业标准。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发标准体系,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3项,包括我国活塞行业唯一的1项活塞产品验收国家标准。
注重人才激励。一是项目奖励,每年拿出多万元对技术攻关、技术创新项目进行重奖;二是开辟技术晋升通道,设置首席专家、主任工程师等技术岗位,按级别享受管理层的相应待遇;三是实行技术岗位工资制度,加强年轻技术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激发工作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用人、育人、留人人才机制。
推行智能制造。全面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工厂建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了生产制造智能化、仓库存储自动化、物流配送无化人。
未来几年,渤海活塞将实施钢活塞、铝活塞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做到锻钢活塞、高强化铝活塞、活塞组件齐头并进,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以公司的综合实力及品牌优势,加快高端活塞新产品研发进度,加强对激光焊接、摩擦焊、钎焊工艺等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健全国六及锻钢活塞标准体系,继续引领国内活塞行业的发展。
同时,将继续发挥好北汽集团、海纳川和市委、市政府的纽带作用,尽全力争取更多海纳川的优势项目落户滨州,将滨州作为北汽集团海纳川汽车零部件基地和轻量化基地进行建设,为富强滨州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以科技创新之基
筑企业发展之魂
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王力民
“富强滨州”建设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在稳步推进。尤其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在今年的“两会”中特别提出了涵盖实体经济、科创驱动等深刻含义的“七强之路”,对此,我深有感触。
成立43年来,华纺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加大技术引进和革新力度,狠抓产品质量,为滨州实体经济发展贡献了华纺力量。
在科技创新方面,华纺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质量提升、节能减排、市场开拓、品牌运营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先后建成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在产品研发方面,华纺加快了技术进步步伐,多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及市级科技进步奖,八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美丽”中国梦的实现,要求企业肩负起生态保护的重要使命,绿色发展的理念也给纺织印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华纺一直秉承“中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引领者”的目标和理念,重点围绕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和智能绿色工厂等重点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建立了包括数据收集、研发、中试、检测、产业化推广等五大模块完善的研究开发体系。先后主持起草了多项国家纺织行业标准,承担了多项“十一五”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任务。公司拥有核心专利46件,先后拥有37项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注:发言内容有删减)
(文字整理罗军摄影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