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霍钢杰摄影报道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很多市民打开空调,享受凉风。与此同时,有一群人,为了保障“这一缕凉风”,每天奔走在烈日下。
每一条线路,每个月必须至少巡视一次;部分重点部位,每个月至少巡视两次。这是因为,线路上任何一颗螺丝的松动或者脱落,都可能引起线路跳闸、停电……
近日,记者走进国网沧州供电公司,探访高压电路巡线员的生活。
郑新伟(右)和同事巡线。
一次要巡视
8千米的线路
近日,郑新伟一大早就背着背包来到献县。背包里,有望远镜、相机、巡线本、测距仪以及两瓶水。和他一起来巡线的,还有同一个班组的6名同事。
这次巡视的线路长约8千米,郑新伟用了3个多小时。之所以用了这么久,是因为这段路并不好走。一方面,地里的农作物都长起来了,他们需要绕行;另一方面,最近刚下了雨,地面十分泥泞。
郑新伟今年49岁,是国网沧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四班班长,已经在电力行业工作了28年。
郑新伟刚入行的时候,整个沧州工区(业务范围覆盖整个沧州地区)所管辖的从35千伏到千伏的高压线路,一共只有两三百千米。现在,仅仅他的班组,负责的高压线路总长度就达多千米。而整个沧州工区,像他们这样的班组一共有9个。
换句话说,现在沧州的高压线路比当年的多了10倍以上。而且,这个总长度,仍然在年年递增。
多千米的线路,并不是开着车就能完成巡视的。
因为高压线路的特殊性,大多数高压线路设立在远离人群和交通干线的区域。此外,巡线时要在田野里穿行,经常会遇到水沟等。因此,想坐着车来巡线,根本不现实。
那怎么巡视?
所有线路被分为具体的区段,然后一段段地去巡视。假如今天去巡视某段线路,车辆会在固定的放人点把人放下,然后每个巡线人员按照固定的线路方向开始徒步巡线,车辆则到集合地点去等待。
因为一些地方比较荒凉,巡线人员有时会在出门前带几个包子或者烧饼,等中午饿了,就坐在田间地头填填肚子。渴了,就喝一口自己带的瓶装水。
修剪线路附近的树枝。
除了望远镜、相机
还要带上“打狗棒”
郑新伟说,每个巡线员每次需要徒步巡视七八千米的线路。可是,这指的是直线距离,真正走的路程,要远远超过这个距离。而且,他们大多是在田野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水洼、草甸、坑塘……什么地形都会遇到,有时要绕行很远的路。
除了望远镜和相机,每个巡线员还会配备拐杖、手电等设备。为巡线人员配备拐杖,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助力,更重要的是自我保护。
郑新伟说:“我很怕蛇,可这些年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遇到蛇了。这根拐杖就是为了‘打草惊蛇’。”
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郑新伟蹲在一棵枣树下面休息。过了一会儿,他一回头,却发现一条蛇不知什么时候爬到了他的后面。“尽管那不是毒蛇,可我还是吓得一哆嗦,赶紧用拐杖把蛇挑到一边。”
另外,这根拐杖也是“打狗棒”。有的时候,巡线员会路过一些村庄,村里的一些狗不拴绳,会追着陌生人跑。这时,巡线员就会拿出拐杖把狗吓跑,“也是给自己壮个胆儿”。
郑新伟说,巡线不光是在陆地上进行。黄骅的一些电塔设置在盐池、虾池里,他们巡线时只能乘坐橡皮艇来到近处,对这些电塔进行检查。有时,他们甚至要坐小船,到大海中巡视线路。
郑新伟说,夜间维修线路时,在一人高的庄稼地里迷路、遭遇野生动物更是家常便饭。“害怕是害怕,但是还得继续干,因为你干的就是这个活儿。”
测量各线路之间的距离。
维修时都是
在半空中工作
“对于一些重点部位,我们还会安排人员登杆,进行更细致地检查和维护。”郑新伟说,自己至今忘不了第一次登杆时的情景。
那是郑新伟刚参加工作不久。“爬的是老式杆,高度为18米至21米,比普通的电线杆高很多。”他虽然鼓足勇气上到了杆顶,但是因为恐惧,一直紧紧抓住杆顶的铁架不撒手,根本干不了其他的工作。“那杆子有好几层楼高,又没遮没拦的,爬上去往下一看,脑袋上的汗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师傅当时就说了,‘不会干,就在上面待着,你就是在上面坐一天,也不准下去’。”
上杆难,离开电线杆到线路上维修更难。
郑新伟第一次单独上线路维修,是把一个防振锤扶正。班长几次催促,他才穿着脚扣上了杆。“当时,我心里‘扑通扑通’的,等骑到‘瓶子串儿’(即老式的陶瓷绝缘子)上,才发现‘瓶子串儿’会转动,根本稳不住。”经过班长指导,郑新伟才把“瓶子串儿”摆放到一定的角度,让它不再转动。
这时,班长让郑新伟扎好腰绳继续干活儿。“那个时候,我胆子小,不敢正着骑线,于是就趴着往前蹭。”趴在线路上,想要做出任何动作,都需要像猴子一样抓紧身下的高压线路,然后使用腰腹的力量控制平衡。
好不容易到了位置,郑新伟的汗也下来了。“心里是真害怕呀。”
处理完防振锤,郑新伟又发现了新问题:回不去了。
郑新伟向地面上的班长求助,班长告诉他,要么转过身子往回爬,要么就倒着身子慢慢往回蹭。
最终,郑新伟只能倒着身子慢慢地蹭了回来。
后来,在老员工的指导下,郑新伟慢慢克服了恐惧心理。在线路上跨坐着前进、来回转向、探身施工……各种操作也越来越熟练。再后来,他也成了“老师傅”,也把这些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了“徒弟”。
磕磕碰碰是常事
冬天,上线路干活儿,必须把最外面的大衣脱掉,否则影响操作,也容易出事故;夏天,铁塔和线路上又非常热,即便带着手套,也会被烫得双手通红;春秋时节,风很大,在半空中干活儿更不容易……郑新伟说,这一年四季,工作起来都非常不容易。
跟“铁”打了将近30年的交道,磕磕碰碰总是免不了的。郑新伟说,有一次,他在电线杆上清理一个鸟窝。他使劲用脚一踹,结果腿蹭到了旁边的角铁上,当时就被挂掉了一层皮,鲜血也很快就流了下来。
春秋怕大风,担心线路有异物;冬夏怕雨雪,担心线路会短路。只要不是风和日丽的日子,郑新伟就不能踏踏实实地睡觉。除此之外,线路通道附近的树木、周边工地的设备,也都是要操心的事情。
最令郑新伟头疼的,是他们班组管理的线路过于分散。
郑新伟班组负责的多千米线路,分散在泊头、沧县、孟村、盐山、黄骅、渤海新区、河间、献县等地。“我们班组只有7个人,所有的工作都要由这7个人完成。”
虽然很辛苦,但是郑新伟等人始终勤勤恳恳地工作。从年到现在,郑新伟班组没有出过任何线路事故。这也是整个沧州工区的纪录。
郑新伟说,他没想过创纪录,心里想的就是把自己分内的事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