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睿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作为今年唯一一部抗战题材大片,备受瞩目的《铁道英雄》于11月19日正式公映。在杨枫的导筒下,鲁南铁道队奋勇杀敌,殊死捍卫家园,夜间突袭、近身搏斗、敌我博弈、激烈枪战,与日寇激烈对峙,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山东观众对“铁道队”的故事尤其熟悉,也对这段传奇有着特殊情感,为此,片方特地在山东提前一天上映《铁道英雄》,作为送给山东观众的专属礼物。影片公映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独家专访了《铁道英雄》的导演、编剧杨枫,畅谈影片幕后的创作历程与不得不说的山东印记。
从铁路出发
重现真实历史
《铁道英雄》改编自鲁南铁道队的真实抗战事迹,讲述临城一带八路军第师“鲁南铁道队”与敌人斗智斗勇、保家卫国的故事。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年至年间,彼时日军沿津浦铁路进犯山东,占领现山东鲁南地区铁道沿线,募集大量中国工人维持铁路线运转,以老洪(张涵予饰)、老王(范伟饰)为首的铁道工人、矿工对日寇的仇恨日增,一切由此开始。
杨枫是山东人,从小对“铁道队”的故事耳熟能详,早在年他就有了创作《铁道英雄》的想法。查文献、走访、调研,过程中,杨枫慢慢发现之前的一些文艺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铁道队的真实历史是从来没有披露过的,比如从来没有影视作品详尽地讲述过关于津浦铁路线的大背景,这条曾经由清政府借款建成的最长铁路线上曾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于是他决定从这条线开始梳理,试图寻找当年的亲历者,“这是个全新的故事,我们必须要讲清楚津浦铁路线的重要性,这些英雄是怎样诞生的?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很多老人已经不在了。”
杨枫前往铁道队的发祥地枣庄,在当地的史志办、党史办、资料馆里查阅了相当多的历史资料,之后走访了多个鲁南铁道大队的英雄后人,了解了大量的真实事迹,结合中国多个机车博物馆的调研,故事才慢慢有了雏形。“走访时,英雄后人王金国老先生非常详尽地给我讲了他的父亲当时是如何打洋行的,是怎么劫火车、劫日军物资的;刘宁老先生讲述了一些关于他们父辈的点点滴滴,这对影片中的故事以及人物性格的构成进行了丰满。”
据介绍,《铁道英雄》是根据洪振海、王志胜、杜季伟、刘金山等“铁道队”队员的真实事迹改编,自年第一稿剧本成形,直至年年初开机,剧本共改了12稿。片中,张涵予、范伟分别饰演老洪和老王,杨枫特别提到,这两个角色不是特指历史中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从千千万万个铁道英雄的事迹中提炼出来的,“片中的人物都是普通工人,老洪英勇机智,但只是一个机修车间的普通工段长,而在历史中洪振海烈士的身份并非如此;片中的调度老王,是我们在走访和梳理日统区历史的时候,将车站里那些从事搬运和调度工作的、在隐蔽战线中的英雄浓缩到了他的身上。我们将成百上千英烈的真实事迹,以及他们身上有意思的性格、作战特点融合进片中的人物里,两位男主人公没有名字,就叫老洪和老王。”
刚柔并济
塑造凡人英雄
铁道队本身就是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队伍,稍微讲不好很容易沾染“神剧”味儿,在把握史实精准和生动鲜活之间,杨枫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物的塑造,“剧本要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要去跟演员沟通对人物的理解,要尊重真实历史提炼,最后还有个人的影像化处理,几者结合起来才能把人物塑造好,这并不容易。”
《铁道英雄》是一部故事片,“故事的属性是传奇,传奇一定要有根,可以夸张,但不能脱离实际,应该让观众相信的确有这样的人物出现过。”提及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核心,杨枫表示:“战争是非常残酷的,这是一段非常沉痛的历史,侵略者并没有那么容易就被消灭,我特别不希望我们的年轻观众误认为敌军是许多剧中那样描写的蠢蛋,实际上他们是非常强悍的对手,侵略到我们家里来了。”他解释,通过考察资料和英雄后人的讲述可以了解到,当年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枪法精准,在战场上的搏杀技巧也非常厉害,而影片中刻画的铁道英雄实际上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干活讨生计有一把子蛮力,但不论是战术还是战力都要比日军差不少。我们最终取得胜利,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技巧多么高超,而是凭借一种不畏牺牲、不畏强暴、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一直延续的东西。”
《铁道英雄》中,张涵予和范伟一刚一柔,联手力抗敌寇,“两位演员的反差很大,碰撞到一起的火花很精彩。”从《谷子地》到《中国机长》,张涵予塑造了多个富有魅力的银幕硬汉形象,杨枫透露,为了还原和丰满“老洪”这个角色,张涵予同他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深度交流,查阅了大量原型英雄人物的资料,做足了功课。“涵予在影片中担当刚硬的一面,他勇猛杀敌、机智果敢,范老师承担的文戏部分较多,更加柔软细腻。”
二人在片中奉献了精湛的演技,范伟在片中饰演的“笑面卧底”老王是一个悲情角色,他在车站蛰伏多年,每天酒不离身、笑容满面,为了得到日本军官的信任,他一直以来谨小慎微地讨好敌军。但当身份暴露与敌军对峙时,老王横眉冷对,从容无畏地笑怼“畜生”、“看谁先喝了这杯见阎王酒”,片中他与小石头的“父子情”是惨烈的战争年代里唯一的柔软之处,戳中不少观众泪点。
杨枫透露,为诠释好这个角色,范伟主动挑战山东话,他在开机前专门请了一位枣庄当地人将自己的所有台词录制下来,每天跟着练习,“现场拍的时候还会有一些词语、发音的调整,但范老师很灵活,因为开拍之前他就已经把基础打好了。”老王的台词中有很多像“奶奶个腿”、“小兔崽子”这样鲁西南地区的俚语,还有一句类似青岛方言的“哈点酒”令人印象深刻,不少观众听后感到有些奇怪,对此,杨枫解释这是特意设计的,“为什么枣庄话里会有青岛方言?还是得说回津浦铁路线,年晚清政府建的这条铁道线长达一千多公里,修铁路的外来务工人员特别多。枣庄是三省交界处,本身就是一个通衢之地,来自各地的工人涌到临城讨生活,其中可能会有青岛人,老王的说话习惯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代入到我们自己身上,如果身边有个天天相处的东北朋友,我们有时候也会蹦出来一两句有意思的东北方言。”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饰演亓鲁的谭凯是山东人,山东著名主持人“小么哥”张勇在片中也饰演了一名反派角色,在北京首映礼现场,他还解释了山东各地的方言差异,引发热烈讨论。
95%场景还原
细节精准到火柴盒
《铁道英雄》尽最大力度还原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临城的面貌,片中看不到传统同类题材中出现的“村、庄、社”,而是直接聚焦在临城火车站,以及矿场、铁道棚户区、货场码头等场景中。影片中,大雪纷飞里,工厂里冒出浓浓的黑烟,脚底是油泥色的泥泞土地,黑色的机器轰隆隆转动,火车头带着白色蒸汽长鸣……整部影片以黑白色调为主,充满凛冽的美学风格。
据了解,在美术置景上,制作团队对整条街进行了改造,还运输了10多吨的火车零部件布满车间,用煤渣铺地,力争最贴近当时临城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火车站的架构、棚户区、临城大街、货场这些场景都是查找了大量的资料照片。”杨枫透露,为了场景还原,团队还特地跑到国外去寻找、购买了一些16毫米的老电影胶片,“二战时期有一些国外摄影师拍过一些从未披露过的影像,我们从他们那里寻找关于临城的蛛丝马迹。”
整个执行团队以真实影像为蓝本,分A、B两个组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去把这些场景还原出来。杨枫在工作细节上臻于完美,连小小的火柴盒都不放过,影片的最后一幕,老洪抽烟时掏出来的火柴盒放大之后可以看到是“泊头火柴”,这个百年老品牌曾是当年的“洋火一哥”。“可以说整部《铁道英雄》做到了95%的场景还原,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我们目的就是要做尊重历史的电影。它不是浪漫的,它是残酷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注意,一点点疏漏对我们和观众来说都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