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7日电不久前,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的一片盐碱地上,一场秋粮实地测产活动吸引了周边不少农民的目光。
小泊头镇孙道门村村民孙洪胜与周边农民一起,等着测产结果。他们盘算着,测产产量不错的话,就把村南那一片地也种上粮食。
孙洪胜说:“村里土地盐碱化厉害,水质也不好,以前只种高粱、棉花。特别是村南那片地,几乎没种过粮食作物。”
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全程见证,按照机械收获,实收面积3亩以上连片田块,丈量地块四边,按长宽平均数计算面积的方法测算产量。
结果出来了,实收地块3.23亩,果穗.2公斤。果穗取样60穗,重14.87公斤,脱粒后重11.86公斤。综合测算亩产量.3公斤,成为今年无棣县的“粮王”。
“实验示范效果非常明显,说明这项技术是适合盐碱地的。”无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邢呈军说,经过这次实验与示范,印证了这项技术,能够快速改良盐碱地,实现玉米的高产量,盐碱地也能变成“吨粮田”。
滨州市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全市盐碱地总面积万亩。特别是近海的无棣县,多万亩耕地中,轻中度盐碱地就有70万亩。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无棣县与中国农科院等院校合作,由市县镇农技人员成立课题组,在小泊头镇选定亩的中低度盐碱地,开展高产攻关实验,筛选适合盐碱地耕种的品种和肥料。
挑选出合适的品种,还要有高效的种植方法。小泊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国利等与农民一起挖沟淋盐、改良农机农技,摸索出一套适合盐碱地耕种粮食的办法。
为了降低水分蒸发量,当地还探索出小麦全幅播种机,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已经出苗的地块里,记者看到地里没有田垄,麦苗均匀分布,常见的“一行行”变成“一片片”。
孙洪胜说:“真没想到这地还能有这么高的产量。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争取明年我也拿个‘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