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伤寒论》的吴茱萸汤的适应症有三:一为阳明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为少阴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为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六两,切;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以吴茱萸之辛苦而温,暖肝胃、散阴寒、下逆气、降浊阴;又重用生姜之辛温以温胃化饮消水、和中降逆止呕;配人参之甘温和大枣之甘平以补虚和中,共奏暖中散寒、消阴降浊之效。宁黎丽等以镇痛、止呕作用的研究确认了吴茱萸在处方中的君药地位;正交实验的结果是:最佳组成为四药皆用。
1药理作用
1.1温胃止呕
张婷等证明吴茱萸汤及其醇提物能显著性地降低家鸽的呕吐频率,对抗硫酸铜对家鸽粘膜的刺激,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对抗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胃条收缩。李冀等观察到吴茱萸汤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胃液量、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明显增加大鼠胃液中一氧化氮含量,提高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1.2温脾止泻
唐映红等的研究表明:该方温脾止泻作用与抑制肠运动、解除肠运动亢进、促进肠吸收有关;还能改善脾虚症状,增加小鼠胸腺重量,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机体的耐疲劳和应激能力。提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能为其药理作用的机理之一。
1.3镇痛镇静扩血管
杜力*等发现精制吴茱萸胶囊可明显延长偏头痛小鼠的凝血时间,提高痛阈;抑制脑内炎性刺激物的升高;明显增加大鼠脑膜血流量,提示该药对脑血管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大剂量对小鼠探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4回阳固脱
*如栋等用水煎醇沉法制备的吴茱萸汤注射液为α、β受体混合兴奋剂;能改善休克、心衰,改善衰竭的肾功能;对失血失液、气随血脱、阳随阴亡的气虚阳脱型厥脱症(包括休克)确有一定的回阳固脱之功。其强心、升压、调节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能是其药理基础。
2临床应用
2.1消化系统
2.1.1肝寒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郑逢民以*参、吴茱萸、生姜、大枣、佛手、延胡索、甘松、玫瑰花、厚朴、草豆蔻、砂仁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7日为1个疗程,例总有效率93.3%。
2.1.2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梁美花用加味吴茱萸汤主之,药用吴茱萸、人参、大枣、炙甘草、生姜、陈皮、桂枝、白芍、乌贼骨、延胡索、香附、花椒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以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
2.1.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肝气恣意横逆克侮,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肠胃紊乱。陈亚*对68例符合诊断标准者用加味吴茱萸汤以疏肝健脾、燥湿化滞。药用吴茱萸5g,*参15g,焦白术15g,赤白芍各10g,防风10g,陈皮6g,*连6g,广木香10g,焦薏苡仁30g,红豆蔻8g,干姜5g,大枣10g,并随症加减,30天为1个疗程。服药1~2疗程,总有效率为95%。
2.1.42型糖尿病性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组以胃动力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本病机是素体阴虚,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作不当致燥热亢盛,病变日久,阴病及阳,三阴寒气上逆。戴广法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法,药用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8g,柴胡10g,半夏10g,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疗程40d。观察临床症状、胃排空率、胃电图,治疗75例,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组,且可减少复发。
2.1.5慢性胆囊炎
吴治恒等用吴茱萸10g,*参30g,生姜15g,大枣10g,白芍30g,生三七粉(兑服)6g,当归15g,郁金10g,柴胡10g,金钱草20g,鸡内金10g,*芪15g,水煎取汁,分3次饭前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进食低脂饮食。68例治疗1个疗程总有效率94.11%。
2.2神经精神系统
2.2.1偏头痛
刘红燕等对32例经过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辩证为厥阴虚寒型头痛者,用吴茱萸18g,人参(另炖)15g,炙甘草15g,川芎20g,全蝎10g,蜈蚣2g,生姜25g,大枣9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4周为1个疗程。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对照组。
2.2.2眩晕
对现代医学中包括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梅尼埃氏综合症、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所见的眩晕,范志强以吴茱萸汤为基本方,并分别不同证型辨证施治:肝阳上亢型加天麻、*芩、柴胡、石决明;痰湿中阻型加半夏、白术、蔻仁;气血亏虚型加*芪、当归、川芎;肾精不足型加知母、*柏、熟地(偏阴虚)或肉桂、附片(偏阳虚)。疗效优于抗凝、扩张血管及改善脑供血不足传统治疗组。
2.2.3呕吐
曹汉彬用吴茱萸汤为主治疗证属阳气不振、痰浊内蕴型脑中风顽固性呕吐。对缺血型者加川芎、杏仁、桃仁;出血型加三七、赤芍;混合型者加*芪、当归。14例病人服药1周后,呕吐基本消失13例。
2.2.4呃逆
张家驹等对浊阴冲逆犯膈症见呃逆声微,呕吐清水涎沫,肢冷畏寒,或头痛烦躁,或便溏腹痛,口淡不渴,舌淡红苔白滑脉沉细迟者,用吴茱萸汤温阳降逆止呃。
2.2.5神经官能症
肝寒则血行不畅,肝血不足则肝失所养而不能藏*,*不守舍则神志不安。对症见干呕吐涎、手足逆冷、心胸憋闷、烦躁欲死及头痛诸症者,刘景祺用吴茱萸汤散肝寒暖脾胃,32例服药30剂愈22例,服90剂又愈6例。
2.2.6癔病
李建社等以吴茱萸汤加桂枝、苏叶、玫瑰花治愈1例痰饮内阻型癔病,症见时哭时笑,手足拘急,呕吐痰涎,反应迟钝,面色淡白,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弦者。
2.2.7戒*综合征
段从伟对因戒*而见头痛如劈、手足逆冷、口中流涎、四肢关节周身皆痛诸症者,以加味吴茱萸汤主之,瘥后更以理中丸温之。
2.3循环系统
张松柏以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治疗临界性高血压44例,药用吴茱萸4g,姜半夏8g,*参、茯苓、茯神、白芷、广地龙、白僵蚕各10g,柴胡、青皮、陈皮各6g,钩藤(后下)30g,生姜5~8片,大枣5~8枚,炙甘草4g,并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用药8剂治愈34例。
2.4妇科
2.4.1痛经
李建社等紧扣“虚”、“寒”、“逆”的病机特点用于痛经,对1例人工流产术后即下地浇水感寒而致行经腹痛者,以吴茱萸汤原方水煎服,于每月行经前服用3剂,连用3月病获痊愈。
2.4.2输卵管粘连
刘玉海等用加味吴茱萸汤治愈1例输卵管粘连者,药用人参12g,吴茱萸6g,益母草30g,白芥子10g,山甲6g,杜仲15g,甘草6g,生姜4片。认为人参与吴茱萸用量之比为2∶1时止痛效果更好。
2.5儿科
冀颖会以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治疗脾胃虚寒型小儿流涎,药用吴茱萸、生姜、炙甘草、陈皮、云苓、*参、大枣、厚朴,疗效满意。
2.6眼科
姚芳蔚以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化裁治疗视疲劳症,药用吴茱萸、*参、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川芎、白芷、生姜、红枣以散寒化饮、降逆下气。
2.7耳鼻喉科
华刚用加味吴茱萸汤治疗耳鸣以健脾燥湿、升清降浊、透窍复聪。药用吴茱萸、*参、生姜、大枣、苍术、白术、白芷、细辛、山药、半夏,治疗18例平均9d痊愈14例。周德繁用于治疗前额疼痛伴流浊涕的鼻窦炎者。
2.8泌尿外科
邹寿华以吴茱萸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1例10岁患儿左侧睾丸鞘膜积液,6剂而愈。
2.9传染科
王绪红等以加味吴茱萸汤治愈1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有慢性胃炎病史者。药用吴茱萸、制附子各6g,鸡内金、*参、法半夏、生姜、焦白术、大枣各10g,茵陈15g,水煎服,二十余剂终达脾健胃温肝暖、寒除湿去*退之效。
2.10肿瘤科
2.10.1上消化道癌并发泛吐清涎
上消化道癌病情发展而见泛吐清涎之证。牛占海等以吴茱萸汤温阳益气、散寒化饮,对包括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等在内的例中晚期患者,服药6剂治愈例,总有效率91.7%。
2.10.2顺铂所致消化道*性反应
针对顺铂引起的广泛胃内膜损伤,李尚文等采用自身对照法,以吴茱萸、*参、茯苓、白术、半夏、干姜、大枣主之。对恶心呕吐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以30~50岁年龄组疗效更为显着。
3结语
经方吴茱萸汤已在各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神奇疗效。虽然其暖中散寒、消阴降浊之功已被广泛确认,但尚缺乏大规模、综合性、系统性临床验证;固然君药吴茱萸味辛苦气大热,对浊阴不降厥气上逆之降浊之力已非它药可代,但对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更需加强,特别是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有机结合更为提高经方研究水平所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河南中医》年1月第29卷第1期。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用于学术交流,公众请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相关处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